问题:您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管理科学,而急需管理人才,那么大学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什么素质?
答:我现在是六所大学的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严格来说,就是大学的临时工,因为是两年一聘的。我确实思考过大学教育该怎么做,这个提问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大学的老师,如果是大学的老师或者大专院校的管理者,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给你四点建议。
第一,在校大学生学管理,首先要让他拼命背名词解释。没有什么好的理由。如果学管理专业,能背200个管理学的名词解释,就很了不得了。他背多了之后,一定会琢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慢慢琢磨,琢磨不懂再找老师,慢慢地就会理解其意思,我觉得这个死板的做法是很重要的。
第二,大学的老师应该尽可能花时间到企业去兼职。这种兼职我觉得不应该少于你教学工作1/3的时间。不能光跑到企业搞一个调查就回来了,这没用。当然你如果专门研究营销市场学的调查部分,你去做调查,一个月做一个礼拜,好像还可以。但是大部分的教授如果只是到企业去晃一下,走马观花,这样对教学与学术研究根本没有什么作用。而且我建议最好去任实职,不一定要任很高的职,要实实在在的职务。不要认为教授至少要任副总,你可以先任销售部的一个区域经理,当然你还可以配一个很好的副经理,甚至你自己当副经理,也是可以的。这样认真做点事情,那你对管理的感受,将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第三,大学生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接受社会的锻炼。现在大学生锻炼的时间太少了,只是寒暑假出去蹓跶一下,我认为根本没有用。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医学院学生出来,都比较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医学院的学生,一般都读五年,五年当中最后一年甚至一年半是在做临床。但是我们学管理的学生,从来不去“临床”,只是毕业前有二三十天到企业去“混”一下,有什么用呢?管理系的学生要拿出一年左右的时间到企业去。当然也可以分成几段,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些非常具体的事情,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干,比如先做业务员,回到学校之后学营销,这时已经有初步的实践经验,学习起来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我们应该增加大学生在社会上锻炼的机会和实践的时间。
第四,大学的课程要赶快改。现在很多大学的很多课程完全不实用,教育体系明显存在设计不足的问题。一些大学设计了三类课程,就是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课。比如说,我们的团队经过研讨,觉得学生毕业与走向工作岗位之间,有一大块知识和技能空档,于是组织了36门课程,一门课程最多四个小时,最少两个小时。在餐桌上的礼仪就是一门课,要教会大学生基本的礼仪。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跟着老板见客户,怎样帮人家倒酒,走路该走什么位置都不知道,显得傻乎乎的。事实上这个孩子很厉害,发表过论文,甚至还拿过优秀奖,还是三好学生呢,但是很多看似鸡毛蒜皮的事情他根本就不会,因为学校没有教过他。因此,应该开设更多的学校与社会相衔接的课程。企业招人,总是要加一个条件,那就是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请大家注意,为什么加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主要是具备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已经对社会有基本的了解,能够适应社会,并且知道遵守社会的一些规则,能熟练处理一些“小事”。这种认真的态度和规则的意识,就是企业最需要的,而不仅仅是你的专业知识。我给吴宏彪先生《职场营销》一书的阅读导示中这样说:“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门槛,但对懂得求职营销者来说,可以理解为用人单位真正要的是你的人生历练和融入社会的态度。
我女儿现在是大三的学生,对于她的社会知识的积累,我给了她36条建议,我觉得对她与她同龄的年轻人也应有借鉴作用,大家可以参看我的新书《细节决定成败Ⅱ》中的附录二——《给女儿待人接物的36条建议》或我的新浪博客 2007年2月15日之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