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从忠
很久以前,一位聪明的犹太国王对聪明的大臣说:“我要你们编一本《各时代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 一段时间后,大臣们完成了一部12卷的巨著。老国王看了看说:“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去读完它。把它浓缩一下吧!” 于是大臣们在几经删减和浓缩之后,将12卷的巨著浓缩为一章,然后再浓缩为一页,又浓缩为一段,最后则浓缩成一句。
这句千锤百炼的话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春天播种,秋天才有收获;在生活中,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多;在投资中,永远不做自己不懂的事,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老板,并把注意力放在公司的赚钱能力上,你将会变成一个有理性的富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者。
在巴菲特看来,“理智”的意思是具有“知识和理解能力”的人,“聪明”、“机灵”或超常的“预见力和洞察力”并不代表理智,理智更多的是指性格上的特点。而“理性”则与“知识和智商”无关;“理性”的意思是具有“理解能力和控制力”的人,所以“理性”与“情商”是正比关系。
巴菲特曾针对非理性的投资者讲过一则故事:有个农夫,由于庄稼种得好,生活过得很惬意。村子里的人都夸他聪明,并有人断言只要他做生意,肯定能发大财。于是农夫的心就痒痒了,和妻子商量要做生意。他的妻子是个明白人,知道他不是做生意的料,就劝他打消这个念头。 但农夫主意已定,妻子怎么说都不行。见劝说无用,他妻子说:“做生意总得有本钱吧,你明天就把家中的一只山羊和一头毛驴牵进城去卖了吧。”妻子说完就回娘家找来3个人,对他们如此这般地叮嘱了一番。
第二天,农夫兴冲冲地上路了。他妻子找来帮忙的人偷偷地跟在他的身后。第一个人乘农夫骑在驴背上打盹之际,把山羊脖子上的铃铛解下来系在驴尾巴上,把山羊牵走了。不久,农夫偶一回头,发现山羊不见了,忙着寻找。这时,第二个人走过来,热心地问他找什么。农夫说山羊被人偷走了,问他看见没有。第二个人随便一指,说看见一个人牵着一只山羊从林子中刚走过去,准是那个人,快去追吧。农夫急着去追山羊,把驴子交给这位“好心人”看管。等他两手空空地回来时,驴子与“好心人”自然都没了踪影。
农夫伤心极了,一边走一边哭。当他来到一个水池边时,却发现一个人坐在水池边,哭得比他还伤心。农夫问那个人哭什么。那人告诉农夫,他带着一袋金币去城里买东西,走到水边歇歇脚,洗把脸,却不小心把袋子掉进水里了。农夫说:“那你赶快下去捞呀。”那人说自己不会游泳,如果农夫帮他捞上来,自己愿意送他20个金币。农夫一听喜出望外,心想:这下子可好了,羊和驴子虽然丢了,但如果有20个金币到手,损失全补回来还有富裕啊。他连忙脱光衣服跳下水捞了起来。当他空着手从水里爬上岸,他的衣服、干粮也不见了,仅剩下的一点钱还在衣服口袋里装着呢。
当农夫绝望地回到家里,他惊奇地发现山羊和毛驴竟然还在家中,他的妻子说:“没出事时麻痹大意,出现意外后惊慌失措,造成损失后急于弥补。你连这些最基本的风险都预料不到,又怎么能在商海里征战呢,还是老老实实地在家中种地吧!”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如果没有足够的本领和能力,就不要轻易涉足;否则,除去失败,还是失败。
巴菲特告戒投资者,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唯有如此,才能在生活中找到优势,然后朝着这个方向投资,并全力出击,才能成为聪明的投资者。而他自己不但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还有着精神上的纪律。巴菲特说:“我们的注意力在公司的赚钱能力上,关注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五年、十年的收益,如果我们认为它的价格跟赚钱能力比很值,我们就买,能够这样赚钱的公司是我们寻求的,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就不投资。”此外在牛市的氛围中,巴菲特一点都不贪心,赚到足够的钱之后他会立刻退出来。而在他退出之后,股市总是会急转而下。所以他总能买到物有所值的股票,也总能避开华尔街疯狂的氛围。由此看来巴菲特已经将理性和常识视为自己事业的最高指导原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