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厦门旅游前一天的公交大火,大家谈得最多的还是陈水总。接着看了很多的网上报导,感慨之余,遗憾陈水总身边的人与他进行了怎样的沟通与谈判。
网上小编说:陈水总是谁造就的呢?我的观点是:一个巴掌拍不响!陈水总很象当年的马加爵,有两个特征:一是性格本身比较内向孤僻,二是受到了外界的羞辱性刺激。第一个特征导致了他容易“添堵”,第二个特征导致了他被“堵满“,从而极端负面,仇视社会。这样的人生性敏感多虑,心中有很多的不安,只要稍不满意就容易情绪变得负面;加之后天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性格就变得乖戾,很难与社会相容。与他们沟通相较与常人沟通更需要讲求方式方法——这就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那与这样的人沟通和谈判应该讲求什么呢?
第一, 先给不是先拿。给什么呢?给名而非给利——也就是需要倾听,微笑,点头和赞美。他们本身自信不足,他们首先需要的是需求得到认同。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并不象坐在办事厅里的(社保)政府工作人员那样自信,他们”伤不起“。
第二, 帮他澄清事项,至于按(社保)政策能办还是不能办,在将他们的心情处理好之后,再来做这个工作就要容易得多。而澄清需要耐心地讲解,而不是(象陈水总提到那位领导一样)不耐烦简单回答后就让他跑来跑去,这会激发个人仇恨从而引发社会矛盾。
第三, 提出解决方案,他的需求提出后,能不能办,都要出一个接下来行动方案。如果不能,就告诉他有什么办法能或在什么条件下能;如果能,告诉他怎么去办理;如果怎么都不能,那就细心地引导他理解这件事情。而不是引发无端的仇恨。
第四, 行动解决事情。对于性格或状态极端的人,需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所以,不断行动帮助他们的姿态更有利于舒缓他们的紧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