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于丹讲师,于丹联系方式,于丹培训师-【讲师网】
47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于丹:中华讲师网-于丹:变革也要“不忘初心”
2016-08-15 2987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领域的消费需求也日趋丰富。我国自古是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背景,国家对于文化领域的发展极其重视,在数次的变革中不断提升文化领域的地位。目前我国文化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又该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为此特邀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于丹共同探讨文化领域的变革。

Q:请您介绍一下您印象中的《北京青年报》。

A:我们这一代见证了《北青报》的变革,首都的变革,也见证了社会的变革。三十五年前,我当时还在北京四中读书,第一次知道了《北京青年报》。当时就感觉它和以往的《北京日报》、《北京晚报》都不一样。《北京青年报》是第一次以青年名义出来的、生机蓬勃的一份都市报纸。那个时候我们正好唱着谷建芬老师的“八十年代新一辈”,在想着我们毕业的时候生活多么美好。所以说,这张报纸在初创的时候,是给了我们青春梦想的。青年这个烙印,它不是一个生理年龄,而是一种生命状态。这份报纸用青年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青年的心态去判断自己和世界,也就是说青年其实是一种态度。这就是我当年在四中,作为一名中学生见到这份报纸的时候,对它的那种印象。

Q:在您看来《北京青年报》的发展是怎样的?您对北青报的哪方面特点最关注?

A:随着我上大学、硕士、博士,做大学老师,《北京青年报》也在屡屡变化,最后成为了我教学的一个样本。我后来读的是大众传播,我自己在教书的时候以《北京青年报》做过都市报的样本。《北京青年报》是第一个出“本儿报”的,也是第一个提出“二次阅读”的报纸,它是可以给人深度阅读的思考的。同时,我也见证了北青报和千龙网的合作,从传统的纸媒,这份报纸逐渐走向网络化、多元化的媒体融合,成为报业集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媒体不仅仅是一个载体,同时也是变化的本身。这是北青报最有意思的地方。还有一点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北京青年报》一直都在培养小记者,我周围有很多的同龄人或者比我再小一点的朋友以前都做过《北京青年报》的小记者,我们经常聊到和《北京青年报》的同步成长,后来我的学生里也有很多《北京青年报》的小记者,所以我对这份报纸的感情会比较深,因为我觉得,《北京青年报》的这种人才“孵化”,这些年的变化,都给了人一种青年态度。

Q:《北京青年报》发展至今经历了种种变革,而目前我国也处于一个全新的变革期,各行各业都面临转型升级,文创领域的变革有哪些?文创行业应如何在变革期中探索和发展?

A:最近几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相继出现了三个质变。第一个质变是,创意开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去,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产品销售创意,创意附着在产品上出现,是为了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然而,最近这一两年中,创意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开始由附属品慢慢变成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创意开始具备自己的独立价值空间,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正在真正成熟起来。

第二个质变是,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文化创意中,传统文化元素过去只是以局部点缀的方式呈现,如今开始融入产业发展核心,正在通过非常鲜明的符号,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由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传统文化创意的特质,更加关注其具有的广阔创意空间。

第三个质变是,一些高校正在由原先的人才储备库变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智库,进入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例如,对很多行业和园区进行评定,需要一个客观标准。只有出台了评价标准,才能杜绝“文化创意是一个筐,捡到什么都往里装”的乱象。而高校拥有大量有才华的创意人才,能为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帮助。因此,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作为智库的作用正日益彰显。

上述三个质变表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处在一个剧烈的变革期。在这个变革期,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应该关注传统文化如何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融合。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气质和观念如何在现代创意中彰显,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如何在创意过程中体现。传统文化创意融入现代观念,并非是某件文化产品上出现“中国红”或青花瓷图案的局部展示,而是传统哲学观念在创意空间的整体呈现。

中国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写意性,即“在一个点上激活万水千山”。举例来说,陶渊明对弹琴进行了很写意的表达,“性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对此,李白也说得好,“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新,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种语言吗?写意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在当前的文化作品中深度体现。如果离开了传统文化滋养,再卖座的文化作品也只是无力和苍白的表达,变得缺少文化内涵和根系,沦为简单的表达工具。可见,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富有写意性的、美丽的传统文化移植到现代的创意作品中。

Q:请您对未来《北京青年报》的发展提一些建议。

A:我们现在谈变化是非常多的,我想,在变化之中,要注意有什么是应该不变的。人在小的时候,总希望这个世界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化,最好是天翻地覆的。但是长大了以后,有的时候心中也会有一种彷徨,在想众多的变化之中我们还能守住什么。

后来我去了很多国家,在欧洲古老的文化城市的街头,总会有朋友说,“这个雕塑,这个建筑二百年前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这个广场和几百年前一模一样,几乎没有变化。”可是当很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的时候,我们常常和人家说的是,我们这地方,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和二十年前有天壤之别。所以后来我就在想,到底是变好还是不变好。准确地说,如果完全僵化不进步,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是很危险的,但是如果变得失去了原来的本真,为变化而变化,不能够再守住初心的话,我觉得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变化是要有准则和前提的,所有的变化中是要有持续性和参照系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变化要有持续的发展,而不是说一个变化完全颠覆上一个变化。变化的内容和成果不能接续的时候,有一些变化就仅仅是一些哗众取宠。我更希望,有内涵有逻辑的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上多一点,我也希望,有些不变的东西还能够守得住。现在城市的模样变得快,价值观变得也快。我希望《北京青年报》的价值观及“青年”的态度能够保持,更希望北青传媒在成长中还能够守住一些不变的内涵。我想,一个媒体,恰恰因为一些不变的引领,才能呈现出一种有效的变化。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泉州站 q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