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困惑——教授与狗的故事分析
有位老师来找我,说自己有一个问题,问了很多人,但依然不能解其困惑。
故事是这样的:
教授在去上课的路上看到一只狗掉进了一个泥潭,如果不救狗,狗就会被淹死,如果救狗,他就会迟到十分钟。教授思索一下,决定救狗。回到课堂上,同学们问明迟到的原因,都表示可以理解。
第二天,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教授又一次救了狗。但回到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教授的迟到表示了不满。
第三天,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教授犹豫了一会,但依然救了那只狗,回到课堂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他的迟到表示强烈的不满。
第四天,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教授犹豫了一会,没有救狗走了,但狗死了。回到课堂上,所有的同学都骂教授没有人性!
教授心里充满了困惑。
如果您是教授,心里觉得困惑么?
怎么解决这个困惑?
请问您在困惑什么呢?
是不是觉得左右为难?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困惑到底是什么。
教授的困惑来自于他头脑的混乱,来自于他原则的不坚定。
在第一次遇到狗的时候,他有一个明确的原则:狗的性命大于迟到十分钟。
但随着学生们的反应,教授的原则在变化:狗的性命的重要性在下降,迟到十分钟的重要性在提高,到了第四次的时候,狗的性命已经小于迟到十分钟了。
我们看到,教授的原则在随着他人对他的评价和态度而变,但他人的评价并不能保持一致性,不同的人、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都会出现不同的评价,所以,依据他人的评价改变自己的原则,必然会导致无所适从。
当一只狗向你扑过来,你只需向远处扔出一个肉包子,狗马上就扑向肉包子。如果它又一次扑过来,只要你再扔出一个肉包子,狗马上又会扑过去。当你同时向两个方向扔出出肉包子,狗会怎么样?呵呵!
上面故事中的教授是不是也像一只狗?故事中狗的性命是一个肉包子,学生的评价是一个肉包子,如果只抛出一个肉包子,教授还可以应付,但同时抛出两个肉包子的话,教授就一头雾水了。
平等思维在于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那位老师问:“如果你是教授你会怎么做?”
我说:“如果我是教授,我的原则是狗的性命大于迟到十分钟,那么,无论有多少次,我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救狗。我会跟学生们说,狗的性命大于迟到十分钟,这就是我的原则,我会永远如此。如果你们受不了,你们可以采取你们的措施,那是你们的权利。如果你们能够接受,我非常感谢你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