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是一种角度、焦距变化的逻辑方法,可以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大到小。
这种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顺序逻辑就是变焦逻辑。
诗歌《乡愁》,也是由变焦逻辑写成的: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从小时候母子之间的距离,到结婚后夫妻之间的距离,到母亲去世之后生死之间的距离,再到现在,祖国领土之间的距离。
从小到大,哀愁层层深入,情感渐次增强。
如果你用过单反相机,你就知道相机的镜头是可以拉远拉近的:可以是特写,也可以是大全景。这就是长焦距和短焦距的变化,可以由近到远,也可以由远到近。
变焦逻辑就是如此,你既可以使用拍摄特征,也可以拍摄全景:变焦逻辑可以是从宏观到微观,也可以是从微观到宏观。变焦逻辑:宏观、中观、微观。见微知著,是变焦逻辑;以小见大,一叶知秋,都是变焦逻辑。
比如说,当我上培训销售的课程时,有人请教说,老师请问您如何看待培训市场。
我就采取的变焦逻辑描述中国培训行业的变化:
从行业培训讲起,一九九几年,我们行业培训兴起,美国的乔吉拉德、汤姆霍普金斯《绝对成交》等销售法则传入了中国,很多人把销售培训理解成成功学领域的培训,这些销售培训课程更多强调的是心态,而缺乏实操。2000年以后壮大,现在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培训课程开始“落地”,进入实操阶段;到了今天,销售培训开始更细致化,销售的培训也开始成为一种去全方位的培训,更注重销售人才的全方位能力的培养。
之后从远的培训行业,再说到企业的培训,我认为应该是分模块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传授专业的内容,而不是一个人教全部。
再说到个人的培训,回到我们具体的培训的技术:虽然你懂这个专业,但是你如何传达给听众,进行有效的呈现呢?
从大到小的变焦。从行业、企业、再到个人,这就是变焦逻辑。
之前,我受邀去申通地铁,为申通地铁的一线员工做演讲辅导,他们年底要举办一个大型会议,地铁上这些做基础工作的一线工人要去进行演讲。
我的工作是听他们的演讲,然后帮助他们调整演讲的内容。
其中有个人是这样讲的:我们作为地铁的运营者,有时候一个螺丝拧不好,都会引起事故,引起乘客的受伤。小小螺丝拧不好,是我们的失误,说明了我们工作的态度不到位,对乘客的态度不负责。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螺丝拧好。
我觉得他的切入点很好,越是细微的事越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但是从细微处着手,只停留在细微,是不行的。
我给出的改正:如果你没有拧好,事实上,你只是一个螺丝没有拧好吗?
其实是我们对乘客的不够负责,是对乘客的家庭不负责,对整个上海市所有家庭的不负责任。
我们努力的工作,拧好一个螺丝,而是我们的个人价值体现,为上海的每个家庭做得贡献。千家万户都需要我们认真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一个餐厅的桌子擦不干净,可能折射的管理问题,而在顾客眼中,这是餐厅的饮食的问题。
以小见大,或者从大到小,都是变焦逻辑。
关于变焦,你会怎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