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商务策划师联合会WBSA主席史宪文的手笔,大家分享:
大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道:“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的这番高论,不仅高度评价了张良,也把策划人的神奇作用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历代封建君王创业时期若得良臣辅佐,常有后人做“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的比喻。吕望即是姜子牙,著名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讲的是吕望于渭水河畔(今宝鸡)直钩钓鱼,等待受重用的机会,后来得与周文王会面,加入灭商立周的阵营,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基业。
早在周朝之前就有商初伊尹,出仕前躬耕务农,为见到商汤,不惜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后为成汤重用,委以国政,助汤灭夏。
自周朝至春秋战国时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谋士更有辈出之势,著名的有苏秦、张仪、曹刿、商鞅、魏无忌、伍子胥、孙武、吴起、管仲、孙膑、范睢、范蠡等。 秦汉时期的吕不韦、尉缭、范增、张良、陈平、李左车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程昱、贾诩、荀攸、庞统、鲁肃、郭嘉、荀彧等。大唐开国谋臣房玄龄、杜如晦。明初谋臣、开国元勋刘伯温……。
政设谋臣,军设军师,已成古往今来组织常规。谋士市场化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现雏形,楚才晋用,谋士基本上摆脱了祖国疆域就业范围限制,至迟到了汉代就实现了职业化。刘邦所依重的三杰,用今天的企业岗位设置来说,张良负责企划,萧何负责后援,韩信负责市场开发。
从谋士,到谋臣,到军师,策划在军事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刘邦把张良列为三杰之首,刘备把诸葛亮列为全军统帅,后由第一总监升至首席执行官。
所以,中国古代策划有两个坐标式的人物,一个是谋臣张良,一个是军师诸葛亮。如果说诸葛亮的业绩具有传说成分,而张良的业绩却是货真价实的。
汉留侯张良(字子房)出身韩国贵族,为报灭国之仇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避通缉,隐居期间“一桥三敬履”巧遇黄石公,“孺子可教”,意外得到姜太公吕尚所著的《太公兵法》。再入反秦浪潮,只有刘邦能听懂他的奇谈高论,便视刘邦为己主。辅佐刘邦击败秦兵入咸阳,设计为刘邦逃过项羽鸿门宴,劝刘邦烧绝所过栈道以示无意争夺中原之意来麻痹项羽,劝刘邦封韩信以名换实,集结四方诸侯会战垓下,最后打败楚军。刘邦欲废长立幼,吕后用张良计使刘邦改变主意,得以稳固朝野。所以张良的计策成了出奇制胜的代名词,后人把好点子、好计策称为“张良计”。张良计的特点是在遇到无路可行时,总能另辟蹊径,别开洞天。所以,后人为赞叹张良的智慧,坊间流传一句俗谚:“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张良给刘邦(及其家族)所出的五个奇谋:首功(入咸阳)、救主(鸿门宴)、避敌(烧栈道)、灭敌(战垓下)、护主(保太子),皆有“过墙梯”之效。
刘邦评价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还不够全面,张良不仅善于为主人出谋献计,也善于为自己规划生涯。遇到千难万险能够挺身而出,危难时刻大显身手,而在功成名就之际,又能全身而退,没有因功高盖主而招致杀身之祸。“谋进万难之前,身退功成之后”也是对张良的另一个侧面写照。
将在前,相在后,士在侧,张良一直坚守自己“在侧”的位置,始终没有给刘邦留下“篡逆”的嫌疑,所以,张良比诸葛亮更有将策划职业进行到底的决心。
自春秋战国到三国时期,前后历经近千年,中国策划思想实践历练成熟,再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两朝又近千年,中国策划思想总结精练到位,社会从敢于策划,到善于策划,再到乐于策划,形成了从官方到民间,道、法、术、器齐全的策划思想体系。反观这2000年的历史进程,在惊叹中华策划思想文明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其中的遗憾——中国策划思想出自政治军事竞争,也运用于政治军事竞争。成熟的思想体系,周而复始地运用于固定的领域,加之固步自封的封建王朝体制,导致策划思想后来停滞不前。
加入了“职业化”的认识,这时,策划的概念应当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竞争目的,由决策者信任的职业谋士,在充分掌握竞争状况的前提下,发现与利用规律,运用某种方法,进行预先决策的思维方式。
也许就在罗贯中落笔《三国演义》的同时,欧洲迎来了文艺复兴,似乎东西方早已约定好了分工,一旦东方完成策划思想的原创,西方就开始另开领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