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各地也从不同程度上开展了转变作风、抓落实等专项活动,力求从自身的角度破除“中梗阻”。专家普遍认为,在政策的制定上不能“一刀切”,所以督查组可以通过此次机会来调研各地具体遇到的难题,考虑各地的不同情况,再调整政策制定的方向和细则。
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十二个字,概括了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政策导向。初衷甚好,但我们也发现,一方面由于正处在经济换挡期,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交织、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直接导致政策需要一个较长的消化时间,效果不是很明显;另一方面,一些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中梗阻”,在“最后一公里”和“开始一公里”之间出现问题。对此,国务院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具体针对《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2014年重点工作和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出台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落实处 抓实效
在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都强调要“抓落实”,要求“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所有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不少人认为,国务院发出督查通知,是对上半年以及去年推出政策的“再落地”。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吕风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难落地这个问题其实一直都多多少少存在着,“此次督查就是要走到下面,把政策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政策好效果不好的现象”。业内专家认为,过去,中央政府也曾对政策的落实开展专项问题调研督查,但此次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有可能会将督查全面化、常规化,提高频率和效率。
而记者了解到,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各地也从不同程度上开展了转变作风、抓落实等专项活动,力求从自身的角度破除“中梗阻”。
不过,不少人对地方政府自查的效果抱有疑虑。针对这种情况,此次督查将创新方式,采取自查与实地检查、督查与第三方评估、督查与社会评价、督查与舆论引导相结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认为,不管是舆论还是社会评价,其实都是将第三方引入到这个链条中,作为一个有效的补充。他说:“这相当于把政策实施者放在阳光下,让群众去反映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咱们现在讲求‘接地气’,这也是一种方式。”
地方政府的困惑
除了一些地方政府主观上对中央政策落实不到位之外,“中阻梗”的出现也和我国复杂多变的情况有关。吕风勇表示:“督查组走到地方、走到基层当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不要忽略政策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前一段调研发现,行政审批下放之后,可能面临地方政府相关人员或者部门配备不够,没办法做这个事情。这就导致省市一级的政府继续下放,那不就更有问题了吗?”徐洪才持类似观点,他表示,类似黑龙江、山西等资源大省,在当下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本身对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就要求负增长,在没有转型的情况下,有些政策很难落地。“不是地方政府不愿意,而是它也有苦衷。”徐洪才说。
记者联系到福建省某市机关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地方政府的确有着这样的困惑。“中央政策通常都是全覆盖,各省的情况不同,到了我们区县级就更是千差万别了。所以一般都是做一些参考,看看福州怎么做,再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出台本地化的方案。”
专家普遍认为,在政策的制定上不能“一刀切”,所以督查组可以通过此次机会来调研各地具体遇到的难题,考虑各地的不同情况,再调整政策制定的方向和细则。
向前走 回头看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的脚步越发稳健有力。时隔半年之久,一些政策效果已经开始初现,对经济、民生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政策的落实仅靠“闷头往前推”远远不够,必须加以回顾反思和检查,才能全方位实施改革,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中央出台的一些政策是非常好的,但推下来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就必须去政策实施的地方考察,看看是否有漏洞出现。”吕风勇告诉记者,对于主观没有落实中央政策的地方政府,也应该追究责任并实行问责制度,真正将“线路”打通。否则,还是会因为人为的原因达不到期待的效果。
“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这是本届政府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此次通知再次重申的理念。鉴于我国国情较为复杂,一个政策的落实需走过很长的线路。所以,不仅要时刻向前走,不落后、不怠慢,同时也要回头看,将政策的制定和后续落实情况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仔细梳理、检查、反馈,进而调整,才能把改革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