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模式中,管理者通常趋向于对下属采取教导的方式。领导者被看作是特殊及杰出的人物,他们设定方向、作重大决策和激励下属;而工人习惯于执行上级的指令,被先告知结果及完成方式,依赖于一种经过实验而证明是正确的知识。然而,在当今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由于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均使未来的结果具有极大的不确实性,领导者根本无法了解事情进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为此,管理者需要磨炼出一系列完全不同的领导技能,即在新秩序中,员工们被要求去确定和解决问题,去决策、实验、制造新奇思想和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行为。
学习做为信息时代的标志和自组织活动的中心,要求管理者创造一种方式使每一个人都能够进行持续的学习,使人们自由地集中精力进行想象和创造。而为了使个人或小的群体能够学习和革新,就必须允许他们具有自主性。这要求管理者必须实现一种角色的转换,即从戏剧的作者转变成为场景的布置者。如Stacey在《卓越管理》中所说:“管理者的角色已经从监督团队成员变为授权,因为工作已经围绕核心过程进行了重新安排,工人也可以做到自我管理。下属得到更大的自主权,对工作也更加满意,他们从一般的工人成长为专业人士。”
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去创造一种适于组织学习和创造的环境和文化,并实行一种“圣人型”的领导风格: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有自知之明,能深刻理解他人,尽量避免拐弯抹角和控制别人;圣人的知识是与他人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凌驾其上;他懂得如何像水一样,避开障碍,平安顺利地寻找出路,因此人们往往心甘情愿地皈依教诲。
这种管理是发挥被管理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核心,通过被管理对象自身的作用使被管理系统达到最优状态,从而实现管理的要求。而这恰与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吻合的。“无为”是《老子》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无为”是与“为”与“治”的决策管理方式紧密相连的,这就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三十七章)既然作为万事万物根据的“道”都以自然为法则,那么统治者治理国家也应顺其自然,不应将其主观意志强加于社会政治生活,而应以“无为而治”进行决策与管理。
作为领导方法,“无为”就是要求领导人要善于抓大事,把具体的工作分配给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去做,而不是事无大小都亲自插手。这样,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各展其长,各尽其力,领导人就能够把整体的以及各部分的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取得最佳效果,从而也就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反之,领导者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不但自己忙得不可开交,且容易顾此失彼,贻误全局。更不利的是,还会束缚下级的手脚,使他们养成依赖性,遇事推诿,逃避责任等。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功成事遂”,就必须追求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环境,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本文节选自《管理哲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