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管理基本认知
时间是企业除了人、财、物之外一种重要的资源。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我管理与任务管理。自我管理如对个性(拖拉)的管理,任务管理如对事情重要性的排序。
所谓的“没有时间”,本质上是“(相对)不重视”。重视的事情,没有时间也会挤出时间。
人人都要有时间意识,包括知时、惜时、守时、用时。知时,主要就是要有时间意识,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时间因素(是否合适,是否够用,等等),前提是大家对时间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一家单位所有人的表、所有地方的表(如前台考勤、会议室、办公室)时间必须是一致的,要有人经常检查并校正,并要求全员以此为标准;惜时就是珍惜时间,这是时间管理的起点与根本;守时就是准时,适当提前是允许或鼓励的,但有时候提前太多(如拜访别人)也不是守时;用时就是要用好时间,一味地忙并非时间管理,可能由“忙”到“茫”,甚至“盲”。
职场人士尤其是管理者,需要不断提升会议管理的能力。
二、会议时间管理
1、只开必要的会议
会议是沟通的一种形式(主要指内部会议,外部会议还有业务需要),是一种群体沟通。因此开会之前首先要明确目标,如果发现会议达不到目标或有更好的形式,那就可以不开。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
2、开会时间合适
时间是否合适,从大处说,是“天时”,从小处说,是“知时”。
首先,要兼顾大多数人的时间。与会人数少的,可以一一调研;人数多的,可以抽样调研,尽量兼顾大家的时间。
其次,要考虑单位的工作安排。例如,部门开会时,要了解同期单位是否有安排;行政部门开会时,要考虑业务部门是否要活动,反之亦然。
再次,要以人为本。无特殊情况,尽量避开节日等特殊日期,尽量不要选择邻近午餐时、下午下班时的时间召集会议。
3、提前通知开会,通知到位
通知开会要有提前量。原则上讲,一般的会议至少要提前一天通知与会者,因为与会者可能因出差或病假等不在办公室。越重要的会议提前的日期越多。我们可以理解偶尔有临时通知开会,但若偶尔变成经常,那就说明我们没有做好计划,就可能出现因为大量与会者时间不合适而取消会议的情况。
事先告知与会者会议议程。与会者大多希望知道会议中要讨论哪些事项,而不喜欢到了会场才知道讨论主题,因此尽可能事前将议程分发给大家,将要求大家学习了解的资料提前发给大家(不合适的除外)。提前发给大家不仅节约了会议现场临时学习的时间,而且也有助于更充分的理解。因为有的人是视觉型的(看书面资料更有助于理解),有的人是听觉型的(听更有助于理解)。
4、设计议程时考虑时间
不管面向单位外部的会议,还是单位内部的大会,在设计议程时都要计算时间,要计算单项议程的时间,然后算出大概的总时间长度。要清楚议程中哪些事项的时间是基本确认的,哪些是可能变动的(如领导与专家报告),哪些是可以灵活掌握的(如主持词时间,或自己领导的讲话时间)。同时还要有一个计划的时间标准,据此来调整议程。
要考虑到意外事件带来的时间尴尬。如外部大会中,报告专家因交通原因堵在路上,无法准时开会。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等,但如果等待时间过长,显然也不好,因此就需要提前计划好此类情况的应对措施。如准备一些经典的管理培训光盘播放,或者提前准备一位专家或主持人来填补这个时间。
内部会议中,原定的议程没有进行完,或通过延长会议时间才进行完,就是因为对某项具体议程所需要的时间没有充分预计。
按照时间管理的要求,在拟定议程表时,记着要把较重要的议题拟在上方,依次而下。因为随着会议的进行,与会者的专注力会随着时间而涣散。
5、避免迟到
不迟到早退,领导要以身作则。对于迟到的人员,要有必要的惩罚。除了直接罚款外,还可以自罚时间(迟到的讲话人将原计划的讲话时间压缩),或轻微体罚(如柳传志对老领导及自己迟到的罚站)。一些新颖的方法也可以尝试,如群体注视,即与会者对迟到者进行集体目标注视30秒或1分钟,无需讲话,足以让迟到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6、避免发言超时
发言是一个很容易超时的环节。原因多方面,如没有人与发言者沟通讲话时间,或者虽然沟通了时间却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实际演练的讲话,经常会对实际需要的时间判断失误)。上述沟通环节,会议负责人或议程设计人应该起到负责作用。在会议开始环节,主持人应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对唠叨型、干扰型、强势型等各种类型的发言者,都有相应的技巧。
会议主持人是会议的现场总控,要确保议程的顺利进行,及时将偏离议程的现象引导到主题上。对于部分与会人员讲话时不能遵守规定时间的情况,主持人要果断提醒,掌控议程,绝不能听之任之,让时间无限延后。
7、注意中场休息,准时结束
这个似乎是最简单的,但我们经常忘记。讲话人、主持人讲得兴起,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人有三急,下面的人可就坐不住了。因此,半天的议程,无特别情况,一定要有一次休息时间。即使因特别情况不休息,也要提前说明,允许与会者可以出去方便。同样,该结束的时间要准时结束,主持人最后的点评不要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