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研究教学策略,还要从立意、制定、实施及至具体的运作技巧和反馈性评价等构成因素逐一分析。教学策略构成的基本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策略研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教与学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不同策略的出台,“引导”是一种策略,“填鸭”也是一种策略,均具有系统的观念形态和操作程序。
(二)实施程序。
教学策略是针对一定教学目标而组织的程序化设计,有其自身的构成和序列。教学过程大多要经历三种转化:把他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把蕴含于知识经验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三)行为技术。
要保证教学策略的实施程序在执行时有效性和可靠性,就必须提出一套明确、易行的行为技术或操作要领。例如,美国现代大教育家布鲁纳规定:矫正学生的学习结果,或者对学生提供其他帮助,必须是在学生得到试验结果并拿它跟希望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的时刻。若过早,学生不理解。若过迟,则无法对下一步活动起到指导作用。
(四)效用评价。
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效用评价。要做好对学习的效用评价,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检查和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细则标准。教学策略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可调谐的动态系统,其特性的形成和体现,都有赖于教学策略内部的有效性评价。它随时随刻检测、调节甚至校正着教学策略实施的结果和途径,通过评价、比较和修正,使教学策略实现其优选性。教学策略有效性评价的标准,在于它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教学情境的协调性,与教学对象的沟通性,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性及对教师施教的便利性,从而使教学策略体系内部高度协同一致,达到其整合性的要求。在教学策略内部建立一套有效性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否则,无法使教学策略达到优选性,也就达不到顶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