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普通读者?就是非专业人士。
孔子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文化祖先之一,并非仅仅是从事文化学术工作者们才对他有兴趣并有敬意。无数的普通人敬重他,想了解他,了解他的生平、身世、思想、人格。这种对民族先贤的敬重、兴趣和求知欲,是一个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内在动力,也是一个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品格和道德风貌的根本保障。因此,它比学者们的专业研究更值得呵护和推崇。
我之想为这样的值得尊敬的读者群写一本《孔子传》,就是出于这样的认知和认同。
孔子深居中国文化的核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是我们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来源。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理想的政治、理想的人格,其价值标准,都来源于孔子。
就国家、民族而言,不了解孔子,就不能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也无从设计和展望中国的未来;就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而言,没有孔子,就不能确立个人的道德人格目标。
从这些考虑出发,本书首先力求“知识正确”,为此确定的行文风格是客观平实,并且为了突出重点,叙述力求简明扼要,对孔子的生平叙述,抓大放小,不枝不蔓,不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纠缠,不以无用无聊的琐碎知识空耗读者的时间和精力。突出重点的好处是,一般读者读完本书,对孔子一生的主要行迹、事迹、心迹了然于心,满足读者朋友掌握相关知识的需求。
其次,本书力求“价值观正确”。对孔子思想的误解乃至故意曲解自古而然,而尤以近百年来为甚。我曾为此写系列文章“被误解的孔子”予以澄清。在今天,对孔子出于恶意的曲解和出于无知的误解,可以说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误解会导致误导,误导会导致误会,对思想的误会会导致行为的失误。本书的写作试图澄清一些价值上的问题。思想家的传记不能不涉及思想,而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思考真相,更在于判断是非。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其教育目标就是培养人的是非判断力,一部《论语》,就是五百多则有关是非的价值判断,它不仅告诉我们是非,还教会我们何以自主判断是非。本书在这方面着墨较多,用心良苦,希望对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读者有所帮助。
在写作本书之前,我已有三本有关孔子的著作: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的《说孔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论语导读》。有此基础,按说写作一部新的《孔子传》比较容易,其实,内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我的学生周缨,按照我这本书的写作宗旨和主题表达,首先为我在前述三书中做了内容萃取和简单的缀合,在此基础上,我的朋友M又对本书稿做了三遍以上的文字处理、章节分析、小标题设定、注释校对,同时提出诸多内容取舍和繁略的建议,我又做了两遍修订、增补,始成本书。我的朋友王大千专门题签并作序。孔子基金会将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捐赠的十分珍贵的孔子圣迹图卷独家授权本书使用。对此,仅仅简单的“感谢”二字实在不能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
鲍鹏山 于偏安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