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称,中金计划将于11月9日在香港上市,并将香港IPO规模从10亿美元下调至8亿美元。
知情人士周二表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已削减其香港IPO规模至8亿美元。此前,中金计划的IPO规模为10亿美元。
中金公司在过去10年帮助将许多国有企业上市。知情人士表示,由于近期中国券商股票下跌,中金决定下调IPO规模。自5月份华泰证券通过IPO筹得50亿美元以来,该股目前已累计下跌29%。华泰证券的IPO是今年全球规模最大的IPO之一。
相较于4月高点,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9%。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则较6月高点下跌35%。
两位知情人士表示,中金可能最快于下周一接受投资者认购,并于10月30日对IPO进行定价。该公司将于11月9日上市交易。目前尚不清楚IPO中多少比例将由基石投资者持有。所谓基石投资者是指承诺在股票上市后,依然持有一定时间的投资者。
市场动荡 券商股不受欢迎
市场人士向《财新》表示: “两地资本市场的动荡已产生了‘寒蝉效应’,券商股成为投资者近期不想也不敢触碰的禁区。”
目前波动的市场对于大型企业IPO计划十分不利。“香港市场的投资者都在等待利空出尽再择机入场,每年四季度的传统IPO季可能在今年将显得有些冷清。”
中金公司在其最近一次更新的申请版招股书中也已明确指出,“市场波动,尤其是A股市场及港股市场的波动,倘有关情况持续,预期会对我们于2015年下半年的收入和利润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一位香港券商机构销售人士向财新指出,自7月A股及港股下行以来,向投资者推介券商股票变得非常困难。“华泰证券、广发证券这样内地数一数二的券商,不到半年出现了股价腰斩的情况,没有人愿意碰券商股。”他指出,股市成交量缩水、内地IPO暂停、两融业务锐减,这些意味着券商很难在资本中介业务及股票销售业务中获得利润。
资本金束缚业务扩张 中金渴求资金
一位中金公司内部人士向财新表示: “没有办法,我们实在是太渴求资本金了,只能够通过上市补充资本金,抓住发展业务的机会。”
在过去的三四年中,中信证券、银河证券等老牌券商纷纷在内地及香港完成了挂牌上市。各路竞争对手通过对接资本跑马圈地,券商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中金公司“顶级投行”的光环逐渐褪去,资本金的匮乏束缚住了业务扩张的步伐。
去年,中金公司的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为7.73亿元,排名行业第九,第一名中信证券承销与保荐净收入达17.98亿元。按总资产计,去年中金公司在全国119家证券公司中排名第29位。
纵观排名靠前的券商,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除了经纪和投行业务,很大比例的收入来自资本中介业务。上市券商通常拥有灵活的资本补充工具,而中金公司一直受资本约束,净资本多年来仅靠利润留存。至2015年8月底,中金公司的净资本仅积累到57亿元;中信证券至2015年6月底的净资本已达697亿元,是中金公司的10多倍;而另一大券商国泰君安在今年6月底刚刚完成了A股上市,净资本金从2014年底的288亿元激增至目前的830亿元。
投行业务一直是中金公司的王牌,自1995年至2015年6月,中金公司作为账簿管理人参与的中国公司境内外股本融资发售总额,在所有投行中排名第一。其承销的重要交易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其中农业银行A+H上市,募资规模高达221亿美元,这一全球最高募资纪录一直保持了四年,直到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
近几年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占比不断缩小,利润也不断下滑。从这个角度而言,中金公司启动上市已迫在眉睫。根据中金公司近几年财务数据和业务发展的条件,可随时启动赴港上市。另外,上市也将为中金公司的财务投资性质的股东提供退出渠道,以及打造并购其他证券公司的资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