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网络上议论最多、信息量最大事情莫过于“保钓”了。各种标语、口号、议论、图片、聚会、声明等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尽管官方一直保持着克制的态度。民众巨大的参与热情和行动,广大的参与人数让人震惊。这些仅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吗?恐怕不全是吧。这也是全民群体自我激励的结果!这里个人从激励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一、有效激励的诱因基础是长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塑造。现在在网络上的话语权,恐怕是在70年代后期的出生的人的手上。当今的国民,从小受到的教育的是“日本曾经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和伤害”,“日本对中国一直是在虎视眈眈”“日本鬼子从来都想占领中国,连孩子在吃苹果的时候,都不忘记教育孩子要准备入侵中国”,从教科书、课外读物、电影电视等各种渠道这样的宣传随时都可以看见。这些,都在悄悄的塑造着中国人的价值观——日本是中华名族的死敌!“钓鱼岛事件”,对中国人来说,无异于一堆干柴遇到了火星,就燃起了冲天的大火,然后小日本居然还火上浇油。同时这次“保钓”,是让中国人的价值观找到了一条简单的体现形式——比如“抵制日货就是爱国”。从这个事情上,咱们有个小小的启示:有效激励的诱因基础是长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塑造。对于企业而言,可能就是长期的企业文化的建设。试着想一下,如果是其他国家占了钓鱼岛呢?恐怕说法会不一样,有可能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云云。
二、良好的激励氛围是参与简单、易于群体相互传播的结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样一个事情,这次的“抵制日货保钓”氛围从区域上来看城市比乡村要热烈、从渠道上来看网络比现实热烈、从方式上“抵制日货”比游行聚会示威热烈。由此可以有这样的启示:良好的激励氛围是参与简单、易于群体相互传播的结果。如果企业要推行某件事情,一定要从小的事情入手,所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最好这个事情能够口耳相传。
三、有一定的危机或者困难可以让群体体现出空前的团结。我是79年出生的,印象中中国人空前团结的事情有这么几件,97年的洪水,08年的汶川地震,美国炸了中国的大使馆,2003年的非典。家庭过日子也是一样,贫贱夫妻更加稳定。有一定的危机或者困难可以让群体体现出空前的团结。行为学研究结果表明:当人们出现不安全感的时候,一定会寻找依靠。我有看到很多企业派系林立,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员工流失率比较低、工资福利条件相对稳定。这也符合层次需求论,人在满足了安全需求之后,就会去寻找尊重的需求。你会发现在组织里有个怪圈——个人稳定了组织系统效率就比较。人人有危机感,有压力的组织效率反而高一些。要想企业保持高绩效的状态,偶尔让员工个人感到不安全,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要想企业保持整体的团结,集中力量办些事情,就要进行危机激励。比尔盖茨不是经常教育他的员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吗?
四、简单的事情,如果附上崇高的意义,就会让人人乐于参与。有崇高的意义事情,也要落实到能够胜任的具体事情上,才有执行力。爱国很崇高,可是不知道怎么爱法,那么,就不买日货吧,这个简单。抵制日货等于爱国。这个执行力很高。如果你敢买个日货,就会骂声一片,甚至上升到卖国贼的层次。这个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的力量太强大了。企业要学会把员工的一个简单的行为上升到价值观、使命感的层次,然后再去标榜宣传这样的行为,给每个这样的行为注入了一种“这样做值得,并且很有意义”的注解,员工的主动性就会增强。行为就会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到主动。
五、重复、多次、多人的参与活动和信息输入,会带来人的价值观和行为的改变。我本不是一个“愤青”,也称不上一个热情的爱国分子。曾经一度,我还对成天喊着“抵制日货”的行为嗤之以鼻,甚至有点反感,认为这些都不是理性的产物。现在这个我改变了,我也会和朋友讨论如何宣传、组织抵制日货的行为,也会发一些图片和文字。不是我怕我落伍跟不上时代,我本身就是个比较守旧的人。而是“抵制日货保钓”这个理念已经成了我的价值观。这都是天天看到这些信息的结果。重复、多次、多人的参与活动和信息输入,会带来人的价值观和行为的改变这一组织行为学的观点在我的身上得到了极好的印证。反思企业中的激励行为,是否经常运用,是否多种方式结合交替运用,对同一个规定或者制度是否重复宣导,是否是有众多的人一起参与呢?
激励是个大课题,是个系统工程。要求咱们一定要建立激励资源库、运用多种手段、引
导多人参与、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教育激励员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员工“感觉不到被激励而被激励了”才是激励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