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1)
第四章 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同谋者。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20遍新字词吗,你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现在想来,是不是很搞笑?
导读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子女依附于家长而存在,其地位仅仅相当于家长的附属品。因此家长也就毫无异议地享有对孩子的惩罚权。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直到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未能完全摆脱这种观念在各个层面的影响。
受这些观念的驱使,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面对来自孩子的质疑与反抗,往往会在盛怒之下,选择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
2000年1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因不堪忍受学习重负和母亲的殴打与逼迫,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2005年5月16日,江苏金坛市中学生李小明,同样因为不堪忍受母亲的体罚,选择以杀母的方式寻求解脱……
在近年来,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让我们不由得在痛心之余产生大声质问,在当今社会下,家长体罚孩子的现象为何迟迟不能消失?
就当代家庭观念而言,其核心内容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与民主,而体罚的方式,恰恰是与平等观念相悖的。当家长对子女实施暴力的时候,子女因为慑服于皮肉之苦,而不得不服从父母的权威,这样一来,体罚也就成为了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特权的表征。
当家长们在精神与肉体上实现了对孩子的双重控制时,也就意味着人际关系上的不平等,而这正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
对于现代社会下的家庭来说,子女也同样具有人的尊严,而教育子女既是父母的权利,更是父母的义务。当暴力在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家长不仅未能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更在践踏着自己的神圣权利。
事实上,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他们既不能意识到体罚与暴力的不合理性,也不能意识到其负面效应,更从心态上不愿意放弃这一"法宝"。
鉴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将在这一章中进行深入的探讨,从制度、危害、效果等几个方面入手,全面地揭示体罚手段的不合理性。
1.无处不在的体罚
教育者应该严格,不要严厉;严厉是封建的,如体罚等,那是使教育者变成了统治者,而孩子变成了被统治者。
——佚名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会面对以下的问题: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办?孩子学习不努力怎么办?孩子做错事怎么办……
事实上,这些问题并不需要我们来做出回答,只需要看一下下面的一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根据中国法学会对部分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有54%的调查者承认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在这些体罚案例中,其中殴打占到了25.28%,罚跪占16.36%,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据了4.09%,其中还有两名男生曾经被捆绑。而在这些被体罚过孩子里中,有将近一半都认为体罚较严重,令人难以忍受。
这样的数字令我们感到心惊,按照人之常情,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更是家庭幸福生活的源泉,面对这样一批为家庭带来快乐的天使,我们的家长却为何以如此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呢?
在许多家长看来,对孩子的体罚,有着历史传统上的依据。
俗话说,"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正是因为这些毫无逻辑性的所谓古训,才使得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无不依计而行,由此酿成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教育中的悲剧现象。
然而,历史传统并非是体罚原因的全部,想要揭开家庭教育中的这一古怪现象,我们就必须转换视角,从家长的心理机制来挖掘更深层面的原因。
2.那些欠缺的东西
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
假如我们把体罚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历史传统,或是归结到家庭文化的专制上时,无疑意味着我们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