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6)
当这种内心的孤独感被固定下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孩子的心灵,已经陷入了浓厚的隔膜之中。在这个时候,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反而会令他们感觉到更舒服、更安全。由此,其行为方式,也就逐渐脱离了正常人的轨道。
当孤独感深深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时,性情上的孤僻也就在所难免了。
就另一方面而言,来自家长的体罚,其言其行都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积累仇恨情绪,而缺乏足够"情商训练"的中国孩子,又根本无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于是,心理上的孤僻与仇恨,在更强烈的外部刺激之下,便很容易转换成偏激的行为,从而导致一幕幕"杀父、杀母"悲剧的发生。
我们不妨做一番换位思考,尝试着设想一下是否有一个成年人,能够长时间地忍受来自他人长期近乎凌辱的对待?然而,由于孩子的弱小,决定了他们除了默默承受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选择。
当家长以爱的名义,用成年世界的规则强行地约束孩子,伤害孩子的时候,却丝毫也未曾想到,成年人需要遵守的规则,是与孩子完全不同的。
当许多家长亲手将孩子培植成孤僻的心理病人时,却往往又向社会抱怨--为什么孩子可以这样,这种悲剧固然令我们感到心酸。然而,当成年人履行家长的职责失败的时候,当正常的亲子关系却被心安理得地将这种失败推卸到孩子身上,既看不出有一丝的歉意与悔恨,更不打算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这样的腔调更令我们感到荒唐。
在当今的人类社会,当我们为一只流浪猫、一只流浪狗的生存权而大加宣传的时候,却忽略了我们的孩子。作为活生生的人类个体,我们的孩子却在暴力的阴影之中委曲成长,并且要承受正常家庭关系破裂的苦难。
就另一方面来讲,孩子孕育了家长的希望,尤其在当下中国独生子女成为主流的时代,孩子更意味着一个家庭未来的福祉。然而当我们正常的亲子关系,在体罚中破裂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希望与福祉的终结。
一个孩子的悲剧,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悲剧,而如果这种悲剧在万千个家庭中出现时,毫无疑问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6.以暴制暴的野蛮传承
野蛮总是产生出新的野蛮,仁爱总是能孕育新的仁爱,这种个性上的相互影响,就是人性的真理。
——斯宾塞
体罚的另一大恶果,就是造成了野蛮在家庭中大行其道,更会成为坚固的信念,在家庭教育中代代传承。
当家长向孩子们展示的不是文明,而是暴力行为的时候,就意味着已经自动地完成了野蛮因子的传播。
在家长看来,实施对孩子的管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也是家长的职责所在。因此,在他们实施暴力体罚的时候,其心理往往处于心安理得的状态之中,而这样的心态,恰恰切合了野蛮的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