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卓越执行模式创始人孙军正
目前,“执行不力”在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综合分析各企业在执行力上存在的弊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员工执行意识不高。执行意识是执行的驱动力,思维影响行为,态度决定一切。现实中员工往往因自身知识水平、外界环境、性格特征等因素的作用而以不同心态对待工作、对待生活,从而影响了企业整体执行力的效用。通常表现为自以为是、推卸责任、自命清高、按部就班。
自以为是型。总认为自己的能力水平比上级领导高,对他人的意见、建议嗤之以鼻,在执行过程中喜欢按自己的意思去改动,或干脆“缺斤少两”地敷衍了事,结果一级一级地改动、敷衍下去,最后导致了执行的失真、失败。
推卸责任型。出了问题就怪他人、怪环境、怪条件差,不敢承担责任。常以“都是某某的错”、“客源不足,竞争对手又太厉害”等为自己开脱。倘若管理者恰好是此种类型,极容易使下属对管理者产生不信任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战略目标的有效执行。
自命清高型。自认职级比他人高,理论水平、能力水平就比他人高,高高在上,听不得他人意见。这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被下属或同事模仿,激化内部矛盾,极大削弱执行效率。
按部就班型。将分内分外分得很清楚,执行显得机械、呆板、僵化,只管服从,结果、目标是老板的,领导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似乎是高度的执行力,殊不知这只是将执行变成了为执行而执行,无法很好地提高企业整体执行力效用。
2、员工执行技能不强。员工技能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任务执行的效果。主要体现为完成任务能力不强、协调能力不强、管理能力不强。
完成任务能力不强。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无法适应企业日益发展的业务需要,以“企业元老”自居,不学习、不上进,拒绝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安于现状,反对变革。或者做事三天热度,开始激情满怀,过了几天开始松懈,接着就散手不管了,一旦习惯养成,任何决策的执行无从谈起。
协调能力不强。与他人交流、良好协作及满足他人需求的能力不强,影响分工合作效果,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的执行效果。或者无团队意识,以团队的失利追求个人单方面的成功。
管理能力不强。管理能力包含很多方面,主要是与管理、培养、引导员工有关。一是不懂授权:很多执行者热衷于掌握权力,凡事亲力亲为,忽略了集体智慧的潜能,阻碍了执行效率的提升;二是不懂培养:基于不得罪人或怕手下能力超过自己的思想,纵容“能力不够的人”执行任务,使执行效率大打折扣;三是不懂表率:害怕担责任,不身先士卒,凡事让下属自个儿担着,只喊口号,没行动,不懂激励员工。
3、企业流程不科学。企业在制订相关制度、机制、工作流程时,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忽略了一些细节,使执行困难,目标责任迫于“流产”。
制度朝令夕改。在出台管理制度时,往往因责任部门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或所涉部门事先懒得提意见,导致制度出台后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制度朝令夕改,让员工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在员工心里产生“不把制度当回事儿”的心理暗示,真有好的制度、规定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制度不合理。对于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过于繁琐不利于执行的制度,无法要求员工百分百地执行,也没有必要执行。因为这会造成员工逆反心理,敷衍了事,使企业规定流于形式,不利于企业整体执行力效用的提高。
流程不合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处理一个文件只需要几分钟,而耽搁在中间环节的时间却多达数天的现象,一件事情需各有关、无关部门审批,导致具体执行人员、客户失去耐心而影响了执行的最终效果。
作业方法缺乏。良好的团队作业方法比各人单干往往更容易执行,效果也更好。同时在作业过程中注重积累,适时建立作业工具模板,无形中可以大大提高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监督考核机制不力。只要做了,做得好与坏没人管,或者是没有明确规定该哪些部门去做,职责不明确,无从考核,出现管理真空、管理重叠。
培训浪费。花时间、花精力、花钱去培训了,员工也认真学了,但却没人愿意或无法在工作中实践,企业培训投资成了无形的“坏帐”,高水平的执行目标任务成了无法兑现的“名堂”。
合作代理:
由孙军正老师主讲的执行模式系列课程,现诚寻各地合作与代理机构。联系方式详见孙军正老师中华讲师网博客中的“联系方式”,将由孙老师专职助理对接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