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张立言 老师
◆ 课程定位:
良好的习惯,就是人们无意识状态下做出的正确的行动。人们都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每个人都不能预测机会的来临,而只有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行动的人,才能获得机会的青睐,最后获得成功。所以人的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
有的人目标很远大,但是总是想得多,做的少,最后落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可悲下场。有的人目标很明确,很独立,上进心很强,自己也很努力,但是人际关系很差,最后也被成功所抛弃。
高效能人士不仅需要一次成功地达成结果,而且需要不间断地完成目标,最后直到成功,需要将认知转化为个人下意识的行为模式。
一个人的成功是由个人成功和人际成功互相作用而成的,缺一不可。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个人的成功需要从培养每个好的习惯开始,好的命运永远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史蒂芬.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这本书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是美国公司员工人手一册的书,是美国政府公务员人手一册的书,也是美国军队官兵人手一册的书。
本课程张立言老师将从成功与习惯、个人成功、人际成功等三个方面入手,使学员能够有效掌握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和持续改进更七个习惯,最终改变自我的心智模式,走向成功。
◆ 课程收获:
培训目标1:使学员认识和感悟到良好的习惯对成功的作用;
培训目标2:使学员掌握观-为-得的习惯养成规律;
培训目标3:使学员掌握个人成功的思维和行为;
培训目标4:使学员掌握人际成功的思维与行为
◆ 课程优势:
√深入浅出,讲师通过现身说法,将管理理论与鲜活案例有机结合起来;
√突出实用,课程中有大量可操作的管理“套路”,学员可以实现“就地转化”
√角色转换,学员是课堂中真正的“主角”,老师的目标是让学员的脑子“转起来”
学员对象:企业中、高阶主管。
课程时间:2天(12小时)
培训形式:课程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管理活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课程纲要:
第一单元: 成功与习惯七:持续改进
1.
成功、目标与行动的关系
2.
习惯是无意识的行动
3.
习惯受到“心灵地图”的牵引
4.
习惯形成的“观-为-得”的模式
5.
“行为习惯”形成了“思维习惯”
6.
个人成功的循环模型
7.
人际成功循环“模型
案例分享1:好与坏
案例分享2:“三笑“得到的启示
第二单元: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成功)
1. 什么是积极主动
2.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消极情绪
3. 如何正确看待“两圈“
4. “情绪负债“的产生
5. 人具有“选择性”的反应模式
6.
如何有效消除“情绪负债”
7.
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的区别
8.
积极心态需要自我积极的“心里活动”
9.
如何做到“操之在我”
10.
如何有效利用人类的“四大天赋”
案例分享1:奇迹
案例分享2:小轩的烦恼
第三单元:习惯二:“以终为始“(个人成功)
1.
“万事开头难”,难在方向的选择
2.
目标与目的哪个更接“地气”?
3.
目标的作用
4.
不同的目标引领不同的行为
5.
哪些目标是属于自己可以掌控的
6.
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
7.
如何将自己的“终”传递给他人
案例分享1:数字
案例分享2:纠偏目标
第四单元:习惯三:“要事第一“(个人成功)
1.
执行关键点是“结果”
2.
紧急与重要事情的区分
3.
要事与要时的关系
4.
如何有效分配时间
5.
效率、效果与效能之间的区别
6.
如何从效率走向效果
7.
如何有效地制定行动计划
8.
如何从效果走向效能
9.
高效能人士的“第二象限”工作法
案例分享1:低效率的工作
案例分享2:等价值时间
第五单元: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成功)
1.
什么是双赢思维?
2.
阻碍人们交往的障碍分析
3. “利”与“和”的辩证关系
4. 双赢思维的本质
5. 强调“利“产生了”零和原理“
6. 同流-交流-交心-交易
7. 五种人际关系的变化规律
案例分享1:“利”的风险
案例分享2:不同的结局
第六单元:习惯五:“知彼解己“(人际成功)
1.
知彼解己的目的是什么
2.
知彼解己就是准确传递各类信息
3. 保证对方准确接受信息的前提是“渠道为王”
4. 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和情感
5. 沟通需要高EQ
6. 沟通最重要的不是“表达“,而是”接受“
7. 如何有效理解他人的非正常状态
8. 有效影响他人的SPIN法则
案例分享1:情绪钟摆
案例分享2:理解万岁
第七单元:习惯六:“统合综效“(人际成功)
1. 统合综效就是化解分歧达成一致
2. 分歧来源于主观问题
3. 主观问题与客观问题的区别
4. 化解分歧的最大障碍分析
5. 如何跨越各自的“成见”
6. 问题转化为冲突的关键环节
7. 如何有效跨越结论?
8. 如何有效建立“思考走廊”
案例分享1:撞车
案例分享2:思考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