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汪国真先生,自然也勾起了我对自己以前诗歌创作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我们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八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当真是十分红火,可谓万民皆诗呐,应该说是写诗的比读诗的人还多,人们喜欢谈论舒婷、北岛、顾城,喜欢写诗直抒胸臆。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年青人写诗就像现在的年青人上网聊天这么普遍和时髦。如果谁的床头上不放上几本《诗刊》、《诗林》、《当代诗歌》之类的杂志,说明这些人压根儿就赶不上时代的潮流,是落伍的。
记得我在大学就读时,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十分蓬勃,我当时与几位有着共同兴趣的中文系的诗友共同创立了学院的东流诗社,并创办了诗歌刊物《东流诗刊》,我担任责任编辑,经常刊发一些或情爱缠绵或针砭时弊的诗作。走在校园里,我不时地会听到旁边或背后的人指指点点地说,瞧,这就是我们学院小有名气的诗人!不仅如此,我还与几位喜爱演讲的学友创办了大学生演讲团,我担任团长,常常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地发表些演讲。那个时候,当真是很有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味道,更有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和气度。那时的大学生,真正称得上是“天之骄子”,没有现在的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只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学院还发伙食费,毕业后国家包分配!
没有多少后顾之忧,所以人们就写诗。当时形成了很多种诗派,其中最流行最火爆的要数大学生诗派了。那时重庆大学办了张大学生诗报,其中有一首诗大概是这样写的:
哎哟,我当时读了这首诗感到很吃惊和震撼,诗原来还可以这么写!这么直白和口语化。这首诗对我以后的诗风影响极大。且看我大学时代的诗作:
记得这首诗是为我们学校的校花一位美丽的外语系女生写的。后来,这首诗发表在《当代诗歌》上,是我的诗歌处女作,当时收到的稿费是人民币5元。该刊的主编是阿红老师,我现在还很感谢他。因为这首诗的发表,给了我这个热爱文学的青年以巨大的鼓舞。再后来,这首诗又重新在《当代诗歌》上刊发了一次。我常想,一首诗为什么能在同一本诗歌杂志上连登两次呢?想必是这首诗很受青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吧,因为它很好地表达了少男少女春心萌动时的内心感受与情怀。那一年,我22岁。
以上是关于诗人、诗歌以及诗给我带来的一些美好回忆。我们感恩生活,必须勇敢地坦然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艰难曲折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衷心地希望大家都能过上一种富有诗意的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