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运作于精益
生产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机器人,尤其是六轴的工业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大规模制造业之中。机器人的最初出现是传统的机构学与近代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从1961年至今,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最近五年,机器人的年
销售量都超过了五位数。机器人在很多的行业,尤其是汽车行业已经很大程度上取代
人力成为第一劳动力。而汽车行业,尤其是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企业,又是精益
生产的发源地,70年代丰田开启精益模式的时候,还是基于人工操作来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化作业行为规范。面对机器人的大举“入浸”,现代化的精益
生产下的标准化作业又应该如何来制定,成为越个想实现自动化的精益企业面临的挑战。
1、标准化作业机器人作业标准化相比
人力来说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即缺少主观能动的检测功能。这又涉及到精益
生产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即ANDON(安灯)管理系统。
2、安灯管理系统安灯管理系统同样来源于日本丰田提出的丰田
生产方式,在
生产线出现异常时,由一线作业人员按下报警装置,停止正常
生产,并立即触发对应流程,以促进异常和问题的及时解决和改进,达到
生产体系的整体高水平运转。在
人力操作过程中,人是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可以根据拿到的物料的情况做出一个判断,是否
生产线还处于正常的状态。
这样相当于在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检测的过程,一旦发现错误,就能停止正常
生产。
而机器人,除安装了视觉检测系统之外,其余的并不具备自动检测功能。不管来料如何,只要收到启动信号,就会严格按照编写好的程序步骤进行作业。这样会导致异常的问题不能及时暴露,要等到全部流出自动
生产区域后才会被发现。延误了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过程,甚至会造成大量的不良品。还是以汽车焊接为例,原本的人工打点都是流水线式一站接一站。下一站的工人除了打自己的点之外,也会看到上游所完成的打点情况。一旦发现有的车身上出现异常,如点位错误或是漏打少打的情况,可以及时按灯,让不良在第一时间暴露。机器人自动点焊则没有这样的功能。一旦程序编写的人员或是控制系统出现错误,机器人不会第一时间察觉到,还是会按照程序完成作业。直到车身流出机器人
生产区,有质检人员看到时,问题才被发现。一般这个时候,已经有几十台车完成了焊接,这些车辆将都会是不良品。当然,随着机器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一台加装了视觉系统的机器人可以自动检测需要检测的位置,并将检查结果瞬时输出。一旦视觉检测到的信号异常,整条
生产线即可当即报警停线。虽然现在视觉全检的成本还很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相信将会成为精益自动化
生产的必备环节。
3、精益自动化中的柔性只要拿到新款车型的数模,导人到离线编程软件中去,就可以很快在电脑上完成整条焊接
生产线的程序编写。
这些柔性切换技术都涉及到比较精密的计算和编程。所以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将来谁能够精确熟练的运用这些技术,谁就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里就涉及到了专业人才的需求。
以真正想做精益自动化的企业,在购买机器人替代操作工的同时,也要聘请专业的人才来做设备管理。只要这样的人才,才能够保证自动化
生产线的正常运行,才能让机器人发挥其极致的功能,让企业做到真正精益
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