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身边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工作了两到三年,就取得很大的工作成就,爬到自己所从事岗位的顶层(姑且不讨论工作几年就去创业并且取得成功的情况,其实他们更是这种人)。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的能力达到了他们所处的高级岗位的水平。
再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他们在二、三年的时间内就能让自己的能力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普通情况,达到相同的水平可能需要5-8年),完全是靠所做的工作积累的吗?
绝对不是,实际工作的经验,只起一小部分作用,主要因素还是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将别人的能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举个例子,假如某个人能在二、三年之内通过学习将一名营销总监的能力全部搞到手,那他就能工作二、三年就升到这个职位上。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将别人的能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用一句话描述,就是收集资料(资料是别人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之一,但是是最容易获取的形式,其他的形式本文暂不讨论,以后聊),整理资料,分析总结资料(能力),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想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让自己掌握到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需要这么一套流程,并且还要习惯化,这个过程就是分类收集、加工整合、总结思考、能力内化。
1、分类收集
在开始搜集资料之前,要明确一件事情,你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做一个资料的汇总,还是想用来变成个人能力,不同的目的,搜集资料的类型及方法是不同的。对社长来说,由于有一些事情,两个目的都有。
读本文童鞋的目的应该是要将资料变成个人能力,所以,只说下这方面的搜集方法。
资料搜集层面,没有太多复杂的东西,就两个核心点,有取有弃,分类存储。
有取有弃什么意思,只搜集最有价值的部分,舍弃其他部分。举个例子,看到一篇好文章,文章中有部分内容是有价值的,那就将有价值的部分摘录或者总结出来,全部收集到一篇文档中。而非将整篇文章全部收藏起来,当然,有些整篇都有价值的文章,还是要整篇收藏的。
看到这点,有人会说,这不是扯淡吗,这算什么经验。
社长用曾经的经验告诉你,当你每天都要搜集资料,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等你进行分类整理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在面对一项庞大的工作,几百甚至上千篇文章,你完全忘记了文章中的哪一部分是你需要的内容,你需要将每一篇文章都重新阅读一遍,才能去做出分类整理。你根本没有时间去完成这项工作。然后,然后就没了。
但是,如果你只是摘录部分内容的话,就简单多了,全部加起来估计就十几篇文章的量,很容易就能复习一遍,也容易分类整理。
分类存储,就是按照资料的类别,相同的文章存储在一个文件夹中,相同的摘要放在一篇文章中。分类一定要非常细,越细越好,分类越细,后期处理起来越方便。
2、加工整合
搜集完之后的第二步骤,就是加工整合,可以每隔半个月或一个月对这段时间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归纳成关键字和要点。这一点很重要,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才会对你有用。
如果你只看过一遍就收藏起来,不经过任何提练,这些内容只是信息,没有什么价值。
加工整合有一个核心要点,是把同类的内容归纳总结,把相同的内容提炼成一篇文章。这里的“同类”更要细分,细分到小项目级别,比如,通过微博渠道搜寻种子用户的方法,情感类软文的写法这种程度。
3、总结思考
把某一个类型的文章汇总提炼完之后,就要在此基础之上做深入的思考,考虑它们背后的核心要点、理论基础、通用的操作步骤等,之后形成新的东西。最好写成文章,可以简单一点,但一定要逻辑清晰,分别做成文字、PPT和思维导图三类文档,每种文档互为补充。
这么做的意图是,把别人的经验形成比较成体系的框架,即有助于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同时能让你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相同问题的时候,立刻就能拿来使用。
4、能力内化
总结的经验再好,如果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永远还是别人的经验。
其实能力内化这个过程,从加工整合这一步骤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各个步骤所起到的内化程度不同而已。
对于领悟能力比较强的人,通过加工整合和总结思考,就能将别人的知识和能力转为自己的能力了。领悟力稍差的人,还需要通过自己具体操作实践,才能将别人的经验转为自己的经验。
后记
写完了,也分享完了,大家也看完了,但是结局会有很大不同,有的童鞋,看完后,会采取行动,有的童鞋看完后,啥都不会去做。几年后,差距就出来了。牛人是怎么炼成的?牛人都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