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粮食安全问题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三农”工作时,头一句话就是“继续毫不放松抓好 三农 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去库存而言,是指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粮食安全战略不用再坚持。
首先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农业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进一步增加,以及城镇化推动的大批农民进城 由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费者,由此我国粮食的刚性需求也会增加,未来粮食的供需矛盾只会进一步加剧。据国家有关机构研究预测,即使到2020年我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的目标 如期实现并得以保持,我国粮食缺口仍然较大,到2030年,缺口将达到1220亿-1700亿公斤,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更重要的是,国际贸易无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全球粮食供求偏紧,贸易量很小,通过国际市场调剂的空间也十分有限。据统计全球每年粮食的正常贸易总量,仅仅是我国粮食需求量的45%,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仅相当于我国稻米消费量的15%左右。同时粮食消费需求弹性小,供求两端任何细小的变化,都可能产生剧烈的价格反应。从国际经验看,如果我国进口粮食,占国际粮食市场贸易量的10%,国际市场粮价则可能上涨100%,所以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解决。短期的去库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长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短期的去库存也并不应是简单的清仓库,粮食的去库存化要与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相联系。随着制造业的去库存化,势必要大幅削减正在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过剩工业产能,这意味着会出现一批失业工人。最近一项研究指出,如果进行裁员,未来两年,钢铁 煤炭等行业可能有逾300万人失业。 即使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有能力安排这批失业工人,这部分工人的收入也会下降,他们不得不把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用于购买食品。如果粮食过度去库存,将会打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推动食品价格上升并直接导致失业工人生活费用的增加,这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