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原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2016国际货币论坛上指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根本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功夫“不在外面,在里面”。
“人民币国际化最终它的成功取决于什么?从短期来看,政策当然非常重要。但是从长期来看,还是取决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型能否取得成功。”向松祚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功夫“不在外面,在里面”。
他总结了国际化货币具有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政策稳定、法制健全;二是经济具有创新活力;三是货币市场具有国际公信力。但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陷入困境,实体经济面临着诸多障碍。
“货币国际化的本质是国际投资者把投资和储蓄配置到你这个国家,而市场必须提供长期、稳健的回报。”向松祚指出,长期、稳健的回报不取决于金融市场,而是由一个国家的财富实体资本来创造。
在随后的分论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体经济风险防范”上,向松祚对上述论断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强调了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即企业陷入的流动性陷阱。
所谓流动性陷阱,即超发货币无法流入实体经济,也无法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今年上半年,一个突出的现象是,M1和M2剪刀差持续扩大。M2总体平稳,但M1增速持续上升,企业活期存款大量增加。流动性陷阱也即是“资产荒”。
对此,向松祚并不讳言。“M1和M2差距那么大,有大量的钱都趴在银行账上不搞投资,很多国有企业拿着廉价信贷在买理财产品,搞金融投机。”
除此之外,向松祚还指出流动性陷阱的第二个表现,即资产负债表的衰退。“现在很多钢铁、煤炭企业负债太沉,找了很多家银行,希望银行能够重新借新债还旧债。”他指出,“要修复资产负债表,就是要去杠杆。”
根据《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中的建议,应从增加研发投入、重视金融结构调整、配合使用金融手段与财政措施等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来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实体经济基础。
但是向松祚认为,目前的关键点还在于,改革的推进仍需真正落实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需要认真落实,让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化。”向松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