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关键的。沟通时,一定会涉及到父母对孩子的评价。
很多时候,大家习惯性地上升到“人格”的高度去评价。比如,不努力,不积极,不主动,不刻苦,粗心,懒惰,等等。
以前,我也是这么做的。读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不能评论孩子的人格。
评论人格,就是定性,就是贴标签,就是打棍子扣帽子,上纲上线。必然勾起孩子的底火,必然导致抵触,必然闹个不欢而散。
打棍子扣帽子是“文革”时期的流行思维。尽管“文革”结束这么多年,这种思维在家庭教育方面依然大有市场。这种思维实际上就是:宏观思维,概念化思维,贴标签思维。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就事论事。完全是针对人的人格,而不是所做的具体事。
那如何评价孩子呢?
正确的做法是:把对某个人本身(人格)的评价,改成“对某人所做的某事的评价”。就事论事,言之有物,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要打棍子扣帽子,否则,孩子不可能服你。
举例:孩子这次其中考试、填空题忘写单位、选择题明要选B却选A如何评论。一般人都会这么评价:粗心、马虎、太懒。正确的评价是:填空题忘写单位、选择题明要选B却选A,很可能是孩子没有养成“做完后再仔细检查一遍或几遍的习惯”。把这个习惯培养起来就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