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参见: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
导语:医疗是一种非常“低频”的需求,它不会像“滴滴打车”一样一天可以打几次车,绝大多数人一年也就看一两次病,正因为如此,医疗行业不会像互联网行业一样依靠高频需求来创造价值,而是通过追求较高的ARPU值。
在移动互联网影响力横扫各大行业的当下,“颠覆医疗”已经在业内成为了一个不假思索即能脱口而出的概念,见证了太多行业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强大攻势下纷纷“束手就范”后,即便是医疗业内的专业人士,一时间也无暇留意医疗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一些特殊性,而正是这些特殊性,可能使得医疗业被互联网“颠覆”的难度大大加增。
海通证券首席医药行业分析师 余文心
“我们经常谈颠覆医疗,实际上我个人的感觉,医疗是挺难颠覆的”。作为海通证券的首席医药行业分析师,余文心对于互联网“颠覆”医疗这一概念明显持谨慎的保留意见,在1月15日由深圳创意时代会展主办的 “国际医疗电子与个人健康管理产业博览会”上,她对此提出了上述看法。
“互联网是海量的高频需求、低成本、可复制化的产品,它的盈利逻辑往往是爆点之后赢者通吃,之后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在将传统互联网行业的特点与医疗行业作比较时,余文心认为互联网行业的特点是:在开始没有流量的时候会不惜成本甚至亏本去获取流量,去买用户,一旦流量和用户达到了“爆点”时,带有“马太效应”的盈利局面就形成了。
而医疗行业却有所不同,首先医疗是一种非常“低频”的需求,它不会像“滴滴打车”一样一天可以打几次车,绝大多数人一年也就看一两次病,正因为如此,医疗行业不会像互联网行业一样依靠高频需求来创造价值,而是通过追求较高的ARPU值(从每个用户获得的平均收入),从这点而言,互联网一贯擅长的以积累海量用户数量为盈利前提的商业模式,在医疗身上未必行得通。
医疗行业的另一特征是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属地化,余文心举例,一个在北京的患者通常会优先选择一个北京医生,而上海的患者则更喜欢选择上海的本地医生,“这个和淘宝购物不同,患者不是随便哪里的医生都愿意接受。”而同样会带来很多矛盾的另一特点是,医疗服务的支付者与决策者之间的不对等,以及由政策、制度监管层面带来的诸多问题,都使得医疗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会面临比其他行业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对于如何更好地在互联网领域获得生存空间,余文心认为通过“重度垂直”、直接做C端、B端或者D端(医生)都并非是最佳选择。“就算把中国医生全部吸引过来成为用户,充其量最多也就300万”,余文心表示,至今世界上没有一家移动医疗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在国内,即使是在面对C端市场做的最大春雨,目前的公开数据也就是3000万激活用户,“相对于百度、聚美优品等动辄上亿数量级的互联网公司,3000万只能算移动互联网的门槛级数量。”
作者:吴天飚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