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计划形成的要点是备料,而备料又必须根据生产计划的形成过程,分成多组方式备料。
首先是形成月计划时的备料。月计划之前是做主计划,主计划是订单评审完后,有了时间节点控制表以后而形成,其主要包括有多少订单、订单数量是多少、什么时候出货等。
主计划出来后要分解到月,分解到月后就要做物料排查。物料排查完了以后,就能为这个月计划能不能实现做一个大概的准备。如果物料绝大部分不是外购物料,而是企业内部生产的半成品,比如注塑件、印刷品,这时物料排查就是为了了解前工序并让前工序做一些调整。
物料排查后是账面备料。这个账面备料可以提前十天进行。账面备料再查一查物料够不够,然后再将月计划变成周计划。月计划变成周计划就有了两次物料准备:第一次是月排查,第二次是提前十天的账面备料。
周计划出来后要提前三天到仓库去看实物。
至此一共有三次备料了:第一次是月排查月备料,第二次是提前十天的旬排查旬备料,第三次是旬排查以后形成周计划,再做提前三天的实物备料。
月排查的时候还没有账面,主要是检查一下前面工序做的东西对不对得上后面这个月要出的货。月排查连账都还没有做出来,就把前面做的和后面做的对上去。前后要做到对应。
前面说的是三重排查三次准备,如果包括订单评审时的准备,实际上一共有四重准备。订单评审时的准备是最重要的准备。订单评审就是形成交期分解表,就是把各个车间的剩余产能以及产能是否均衡评估出来。
这里再强调一点,产能是否均衡,有没有瓶颈,瓶颈在哪里,实际上订单评审形成交期分解表的时候就可以发现。特别是对于很多手工作业的工厂来讲,有时候调整人力就可以了。把订单一分解下去发现,同样的产品,这个地方只要五天就可以做完,那个地方要十天才能完成,对人手进行一下调整就可以了。
这里再总结一下日计划形成的四个前期动作,第一个就是交期分解形成的时候对产能的评估以及瓶颈的解决。第二个就是月排查。第三个是旬排查。第四个是周计划出来以后的提前备料。只有周计划出来以后提前备料了,才能最终形成日计划。
总之,前面解决很多问题以后才能形成日计划。这与我经常讲的把单位化小、控制就好了的管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