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说出了自己的烦恼:
“儿子放了暑假,由于我们夫妻都比较忙,便把他送到姥姥家过了半个月。儿子特别喜欢看电视,玩iPad,走之前儿子苦苦央求要带着他的iPad,我不同意,我担心他的姥姥姥爷管不住他。但老公说孩子去了陌生的环境挺孤单的,让他带上吧!我只好同意,但我跟他约法三章,每天玩iPad不超过半小时,每天做2页暑假作业,每天晚上十点之前睡觉,他满口答应了。在姥姥家住了2天,我给他打电话,被告知作业不会做,等回家再写。我答应了,让他在姥姥家好好玩几天,回到家就马上开始写作业。哪知道儿子回家以后变成了一个不受控制的“野孩子”,浑身充满了“自由”的气息,从头到脚只写着一个字“玩”,脑子里根本没有写作业的想法。每天睁开眼不是捧着iPad玩个不停,就是在大床上拿着玩具打打杀杀,两个项目轮换着玩,乐此不疲。每天缠着他爸爸要去河边摸鱼,看来老家的河沟没少光顾。然而让他写作业,总是能找出一百个理由逃脱,眼看着假期已经过半,他的暑假作业还没有“动工”。
劝说无果,我决定实行高压政策,大声地斥责他,强行收走他的iPad,拖着他到写字台前。一开始儿子奋力反抗,越是不让玩iPad,越把它看得如性命般重要,对写作业也产生了排斥心理,坐在那儿应付。情况渐渐恶化,他对我有了怨气,也学会了发脾气。有时刚开始说他,他就掉眼泪,说要回姥姥家。我再说话,儿子就捂上耳朵,大声地吼,我不听我不听。曾几何时,儿子脾气很温和,现在竟也变成暴脾气了?直到我静下心来回想,才觉得我的教育方式太粗暴了。”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越是粗暴地教育孩子,遭遇孩子的反弹力度越大。很多时候,孩子的坏脾气都是家长给逼迫出来的。
孩子毕竟是孩子,要允许孩子偶尔犯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事情会导致什么后果,让他自己决定怎么解决,家长也可以提议,陪孩子一起解决。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给孩子分析,启发他发现错误,引发自省。无论是谁,知道自己犯错了都会害怕恐惧。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犯错了,有人理解,有改正的机会,这个恐惧消除了,是愿意去改正的。另外,给孩子一个坚定的标准。对同一件事情,比如孩子玩iPad,家长不能因为表现好就让多玩一会,表现不好就不让玩,这样孩子会跟家长讲条件。家长只需温柔而坚定地对他说,“妈妈支持你玩,玩的方式有很多种,但iPad每天只能玩半小时,保护你的眼睛是最重要的。”同时爸爸可以带孩子去运动,孩子每天都玩得很高兴,渐渐地知道了户外运动的好处,iPad对他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