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营销,淡季不淡的五种出路
淡季,总会让很多白酒企业在这个季节感到很不舒服,就像关节炎病人遭遇连雨天。在这种漫长而又无奈的季节,我们应该是休养生息,还是努力做点什么,拯救市场。
努力做点什么,就是为了让“淡季不淡”,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很多企业却是想的多做的少,仅仅是做些销售工作上的调整,开一些无足轻重的会议;或是重复每年一度的新产品开发工作,等待销售季节;或是形式上做些糊弄人的培训课,做做样子。
如何做到“淡季不淡”,努力做事和做事方法同等重要,但是衡量“淡季不淡”的指标不应该局限在“销量”上,更应该从综合效果上来分析企业面对“淡季”的多种出路。
应对淡季,企业应该多付出实际行动,并且让行动快速产生实效,而不是用太多的时间去想,被动应付“淡季问题”。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白酒企业应对“淡季”的五种出路。
出路一:让销售不淡
销售的淡季,做好细分市场。
夏季是啤酒的季节,冲抵了白酒绝大部分市场,也包括黄酒和保健酒。不可抵挡的消费习惯,使得我们不得不抛弃主流消费渠道,寻找淡季生存的细分市场。
1.做足餐饮渠道。白酒作为政商务消费的主流,在餐饮渠道(酒店)仍然保持相对平稳的消费份额,尤其是中高档酒店的中高档酒水消费,企业应该在淡季市场重点做好餐饮渠道,强化酒店消费。
2.拓展团购市场。对于白酒市场,团购消费虽然也受到夏季的影响,但相对流通市场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机关单位的接待仍然主推白酒,多以啤酒为辅,配带其他酒水。所以团购消费是保持淡季销量的一个不错的支撑点,关系好的客户还具备一定的压货能力。
3.特通市场渠道。2008年8月8日是个大喜的日子,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好好考虑或策划好婚宴用酒,联合婚庆公司、影楼、酒店、妇联等相关销售环节,重点开发婚庆渠道,甚至可以策划大型集体婚礼。还包括奥运庆功酒,政府会议或活动专用酒等。
出路二:让市场不淡
淡季是销售的淡季,而不是市场的淡季。
做市场和做销售在淡季时期能表现出很强的不同,但我们必须相信市场是销售的基础,销售仅为市场冰山之尖。淡季,企业更应该考虑市场,而非销售。
1.做好经销商服务。旺季的时候,企业能想到的就是向经销商压货和收款,淡季的时候,如果企业就不应该忽略对经销商的服务,否则下个旺季就不会有更多的激情。淡季,企业可以组织更多的经销商会议,厂商如同朋友促膝长谈,用交流促进感情,用系统培训相互提升,用旅游等其他服务铺垫旺季销售。淡季,企业为经销商做服务,切忌做做样子。
2.强化市场调研工作。旺季来了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市场了,只有淡季,企业(高层)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充足详尽的了解市场,或依靠专业调研公司协助,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详尽的数据分析,保证销售政策的可行和有效性。这一点,往往是企业在淡季最容易忽视的工作。
3.新产品开发。这是白酒企业面对淡季的必备工作之一。年年开发新产品,但产品死亡速度也越来越快,新产品上市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此,我只想提醒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发新品,新品的定位、卖点、包装、价格、渠道策略等要十分清楚。切记,耗费巨大成本的新品开发未必就一定成功。如果新产品开发一旦成功,可以考虑在淡季时期通过各种形式免费送给经销客户、团购客户、意见领袖去品鉴,提高新品消费接触率。
出路三:让品牌不淡
品牌塑造是长久的工作,是没有淡旺季之分的,更不能用广告的多少来衡量。
企业在传统淡季做品牌,目标不是直接拉动销售,而是着力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上,其宣传形式亦可多样化。
品牌广告和公关活动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比如企业参与或赞助行业媒体在淡季举办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行业研讨会、经销商论坛、优秀经销商评选活动等,比如一些企业主动配合奥运火炬行活动策划,同时在行业杂志、电视、户外、网络上投放一定比例的广告对品牌形象进行空中联合拉动,营造淡季市场品牌不淡的氛围。
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协助一些企业的网络服务,使我确认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低成本的网络广告是白酒企业值得尝试的一种传播形式。
出路四:让团队不淡
淡季,我们的团队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销售白酒,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热情的消退是团队淡季的征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企业如果没有魄力没有耐心培养团队,就别过多期望团队应该怎么样。训练,训练,再训练,当知识和技能在经过间隔性的思考,重复十遍后,就会渗透到团队的行为中,激活团队热情和斗志。
企业可以在淡季组织团队内训,高层培训中层,中层培训基层,持续跟踪学习;或者参加公开课,邀请专业培训老师进行系统培训;或者企业内部大搞知识竞赛、销售技能演练、拓展训练、军训等,激发团队潜能和热情。
出路五:让心态不淡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淡季,我们需要不断塑造一个铁打的营盘,汇聚流水一样的兵,吸引人才以补充人才的流失,强化人才以保持良好的销售心态。如果我们发现团队很多的销售人员都抱着“啃床腿”心态,那么我们的企业就要完蛋了。
销量不是考核业务的唯一指标,我们可以创造更多的绩效考核方式来赢得团队的归属感和上进心,比如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绩效考核办法,来弥补销售团队的淡季管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