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里有一句话叫“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作为后天之本,是主运化水湿的,主升清阳。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被脾升举至上焦,滋养心肺,并由肺布达九窍、四肢以及皮肤,清阳之气出于头面官窍,九窍就会通利。反之,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
因此,要想知道脾胃是否出问题了,就从人的九窍来看。何为九窍?具体是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
(1)从口唇看脾胃
《黄帝内经》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说明脾开窍于口,脾胃有问题有时就会表现在口唇上。
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且已经爆皮、裂口子,说明脾胃有问题。
脾主涎液。中医认为涎与唾合称为口水,一个人的脾气充足,则涎液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进行吞咽和消化。
脾气虚弱,其固摄功能就会失调,“涎”就会不听话了,比如在睡觉时会流口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哈喇子”。
为什么小孩子爱“流哈喇子”?因为小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没有成熟,脾胃本身还弱,所以爱“流哈喇子”。如果经常性地“流哈喇子”,我们可以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2)从鼻子看脾胃
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谷精微无法上输濡养鼻窍,而引起鼻腔干燥,甚至引起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问题。这种情况多是脾胃虚弱,气津不足,脾气不能摄血或肺虚火上冲鼻窍所致。
如果一个人鼻翼发红,并伴有容易饿、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多是有胃热。其根本原因在于脾的运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蕴积滞留于胃,食物积久化热、化腐所致。
如果鼻头发青,并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青色为肝木之色,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3)从眼睛看脾胃
一个人脾胃功能失调,易引起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眼睛红肿、眼睑下垂等问题,并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脉缓弱无力等症。
这多与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所养有关。
(4)从耳朵看脾胃
《灵枢·脉度》中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是先天之本,离不开后天之本脾胃的滋养,如果一个人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肾精必亏,耳窍失养,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等问题。
脾虚气弱,水湿不能正常运化,致使内生痰浊,耳道闭阻也会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
(5)从前后阴看脾胃
中医认为,肾是水脏,脾为中土,共同主管着水液的代谢化生。脾气健旺,清升浊降,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脾虚则升降功能失调,会出现排尿不畅,严重者会出现不能排尿的现象。
后阴就是肛门,是传送糟粕的。一旦脾气虚弱,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就会出现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时伴有肠鸣等问题;脾的清阳之气一旦下陷,就会出现经常性泄泻甚至久泻脱肛;气不统血,则会出现便血。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九窍,来诊断患者是否脾脏出现问题,但这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与学识。作为普通读者,学习这些只是是为了及时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
脾脏具有喜燥恶湿的特性。如果湿邪犯脾,就会引发一些消化道疾病。那么脾湿脾虚的症状都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及时作出判断,并且有效调养脾湿?
脾湿的症状:饮食减少、大便稀薄,食油腻易腹泻,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哮喘。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语言低微,痰多质稠,舌质淡,苔薄腻或白腻,脉象细软。
脾湿分为两类:
第一类,寒湿。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
第二类,热湿。湿热蕴脾是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
调养脾胃的方法:
(1)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
(2)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肠胃溃疡患者容易复发,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的,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睡觉时盖好被褥,防止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3)立秋后最好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消化道不适的人在秋季应当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