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县宰黄可润居官数事
无极县志
在封建时代,地方官摄篆一方,施政敷教,其治绩的良否,为一地人民福祸所系。特别是,执县篆的父母官,官职虽小,但能否临民以德,解民之困,关系着一县百姓的命运。清代闽籍人出宰外省异县而政声卓著者,不乏其人,无极知县黄可润就是其中的一个。
黄可润,字壶溪,清福建龙溪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十一年(1746)任直隶无极知县,十五年(1750)调离无极。他学问渊博,勤政爱民,关心人民疾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弘扬民族文化,正风俗,重礼仪,治绩斐然,民感其德。其人其事,《无极县志》,《畿辅见闻录》中多有记载,今擢其数事,以见其惠政。
教民打井 改造瘠地
无极县境东北,壤多沙瘠,不宜耕耘。黄可润重视水利建设,倡导井灌,教民凿井腴田。他认为井灌好处有三:其一,“北方土燥风高,春夏之交雨泽稀少,比岁皆然。故有井之地未雨可以播种,遇旱尚能支持;无井之地,一遇无雨愆期,已种者则日就枯槁,未种者则停耘辍耕”,若打井灌溉,“人力足补天时”。其二,“直属地亩惟有井为园地,园地土性宜种二麦、棉花。以中岁计之,所获利息,井地之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其三,“有井之地于引水浇灌时,必雇觅穷民代汲,……每逢旱时请工引水须用万余人,是以有井之家不特可资灌溉,抑且养瞻穷民。”因此,广为开井,农民乐利无穷。但是,打井需要资金,官府必须解民之困,“设法资其工本,俾广为开凿,普收实效”。经测算,每凿砖井一眼,大者需制钱一万三四千文,中者一万一二千文,小者七八千文。这项工本如何筹措?黄可润采取“有力者劝之,无力者借之”之法以解困。大井准借仓谷15石,中井12石,小井8石,3年还清。这种借仓谷作工本,按期归还的办法,农民极表欢迎,乐于打井。当年得井400眼。全县共地4000顷,原有井3000眼,以每年增加500眼、每井平均灌地50亩计,10年内可将全部耕地改为园田,其增产效果显而易见。使井灌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可润经常深入民间,考察打井,并给予鼓励。他对无极人民的打井技术深为赞叹,认为“其工妙南匠不能及也”。打井的步骤是,先“于开井处用长铁钎接至三丈余,由浅而及深,如探下土质潮润,始行开凿,遇沙砾则去之,而另探他所”。接着,在选好的井位上挖直径八九尺、深二三丈土坑,将五六寸厚木制圆形底盘放入坑底,然后于其上砌筑砖筒,砖筒高出地面五六尺后,用二三寸粗柳杆(每两根间隔二三尺)立放于砖筒外,用麻绳捆牢,开始落茬。有二三人在井底下挖,每挖三四尺下落一次,直到丰水沙层,是为沙底井。最后,将底盘稳定牢固。如丰水层较厚,可将竹管(或木管)插入其内向上透水。
无极人民在沙地凿井所用的铁钎探试井位——底盘砌砖成筒——落茬丰水层内——底盘稳定沙层的成井工艺正是18世纪无极人民创造才能的新发展,其得以广泛地推广使用,与黄可润的勉励和指导分不开的。
引种甘薯 佐食备荒
甘薯,也称番薯、红薯,白薯、山药,地瓜,是一种高产粮食作物。史书载,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携带薯藤传入中国,于闽中栽种成功。清乾隆十四年至二十二年(1749~1757),陈振龙后裔陈世元将甘薯自福建引种至鲁、豫,直等省。原直隶总督方观承于乾隆十三年(1748)自浙江购买薯种,雇觅宁(波)台(州)能人来直,种植于天津各州县。
黄可润向无极引种甘薯的功迹不可磨灭。
黄可润初到无极,即“一一巡历闾野”,考察社会,发现人民生活有两点困难:一是县境东北绵亘40余里有40余村皆土瘠民贫,成片荒滩有待治理;二是县内粮食品种少,产量低,多是一年一熟,亟需引进新品种。黄可润祖籍福建,乃甘薯始传之地,于是,他以此地缺粮宜种番薯之事书告家人,家人遂以薯藤数筐附海艘至天津,转寄任所。黄收到薯藤后,教民将尺段薯藤用土压上,然后浇灌,很快生根、发芽,开花、结薯。但由于用南方藏藤为苗的传统方法,至次年春,因气候寒冷,藤苗皆冻干不可用。恰值黄可润回闽途经山东德州,考虑到该地与直隶接壤,贮种之法应宜无极,经多方查访,询得地窨(或称地井,八九尺深)可以贮种,遂从德州多聘老圃到无极传授技术,进而全面推广。
甘薯宜于沙地,面耐瘠耐旱,不用浇灌,一亩地可获千斤,有较强的抗虫性能;除作主食外,还可制作多种副食品。甘薯这些优点,加以黄可润“广劝种植甘薯,以为救荒之备”,很快遍及全县,相继传至正定府各县。
黄可润引种甘薯获得成功,是无极县农业发展史上值得一书的大事、要事。对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起到“佐谷食”,备荒年的作用。其勇于尝试,大胆探索的精神为人所赞赏;念民疾苦,关心群众生活的思想,世代为无极人民所敬仰。
劝民植树 造林防沙
无极县境西、南地多膏腴,民亦殷足。唯东、北木刀沟一带系沙瘠之区,可耕土地不及十分之二三,人民生活极其困苦。据此,黄可润决定劝民种树,改造沙荒。可是,百姓顾虑重重:一怕树大成材后地主、豪强见利忘义,仗势抢夺;二怕衙役,地痞互相勾结,巧立名目,敲诈勒索;三怕贼人偷盗,牛羊践毁。黄可润针对百姓顾虑,断然订定章程:凡有主之地,令本人栽种,限期栽满,否则就地均分,永为种树人所有;凡无主之地,由官府按家资裕困,劳力多少情况分配,上户30亩,中户20亩,下户10亩,“树与地皆为自己永久之业”。严禁偷盗作践,违者必惩。明确权属,官府发给印票凭证,永不起科纳税。各乡遴选家资殷实,办事公道者为“练长”,负责监督执行。
章法既出,百姓欢腾。黄可润“每岁二三两月劝民栽植高大柳条,七八两月大雨后劝民压种树秧,皆亲行经理查验。”为使荒地得到充分利用,还仿效深泽、束鹿等地经验,在林株之间引种丛生灌木地丁,既可宿根防风固沙,又可收取枝条用作烧柴,落叶入泥腐殖,还能改良土壤,对农民大有裨益。
植树造林收效虽在数年之后,但此举实为尽地利之美政。经过几年的努力,所植树木“大者已成林,小者亦畅茂”,昔日一片荒沙不见青草,今天则缛绣弥望,一派青葱,见树不见沙。林间隙地还布种杂粮,民生渐有起色。总督部院盛赞黄可润:“种树障沙一事已经行有成效,使民乐从,有益贫民。”正定知府郑大进亦给予褒奖。无极县民感念其德政,把这些树木称作“黄公树”。还在署衙内建立《邑侯黄公种树碑记》刻石一方,永志不忘。
去任不忘修志 为后来者资政
黄可润深知:“古之为政者,欲尽心乎一邑之治,则必审形势之所底,观风气之所宜,鉴往昔之得失,民俗之张弛,缓急而次第布之,厥惟邑之志乘是征”。因此,他下车伊始,首先查询地方文献典籍,了解风土民情,得清康熙元年(1662)高必大《重修无极志》,翻阅再三,深有所得。但此志编纂时间已隔84载,不禁感慨系之。遂采集正史,类书、地方志、文物考古、档案、文集、笔记,调查实录和稗史等资料,于乾隆十三年(1748)拟定篇目,设计框架,着手编纂新无极县志。因旋调别地大城任职,故一直搁笔未动。乾隆十六年(1751)其父病逝,“农夫士子犹诵治声”的无极县民,派出代表前往吊唁,慰问之余,恳请黄公完成这部县志。黄可润时已离开无极,仍以此事为己任。抵家释服后,摅虑征引,折衷校雠,竟其全功。
黄可润编修无极县志,定有《凡例十三条》,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力主“教养二者为国计民生之大,故编中凡农田、水利、种树、赋役及学校、风化皆提出关键,以备讨探”,因而县志中将有关经济、生产内容置于显著位置,详陈实情,提醒人们兴利除弊,扶正祛邪,这在旧志中是不多见的。
《无极县志》全书十卷末一卷,11方言。卷首有正定知府郑大进等人序言和自序,次舆地图2幅,又次凡例,再次为正编。正编分地理志(包括沿革、疆域、分野、山川、风俗、古迹、社里、纪事)、建置志(包括城池、公署、学校、坛庙、武备、仓廒、牌坊、桥渡、义冢)、祀典志(包括秩祀、群祀)、灾祥志、物产志、田赋志(包括盐引、马政)、秩官志、宦绩志、人物志、艺文志、附录(包括条陈、辩论)。
该书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印行。中宪大夫宋宗元称道:“余观此地邑乘,惟当平湖陆清献(陇其)《灵寿县志》为卓绝。……乃今得同年龙溪黄君壶溪无极县一志而窃喜,陆志之幸获其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