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礼,范志礼讲师,范志礼联系方式,范志礼培训师-【讲师网】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51
鲜花排名
5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范志礼:无极县宰黄可润居官数事
2016-01-20 12847

去任不忘修志 为后来者资政

  

  黄可润深知:“古之为政者,欲尽心乎一邑之治,则必审形势之所底,观风气之所宜,鉴往昔之得失,民俗之张弛,缓急而次第布之,厥惟邑之志乘是征”。因此,他下车伊始,首先查询地方文献典籍,了解风土民情,得清康熙元年(1662)高必大《重修无极志》,翻阅再三,深有所得。但此志编纂时间已隔84载,不禁感慨系之。遂采集正史,类书、地方志、文物考古、档案、文集、笔记,调查实录和稗史等资料,于乾隆十三年(1748)拟定篇目,设计框架,着手编纂新无极县志。因旋调别地大城任职,故一直搁笔未动。乾隆十六年(1751)其父病逝,“农夫士子犹诵治声”的无极县民,派出代表前往吊唁,慰问之余,恳请黄公完成这部县志。黄可润时已离开无极,仍以此事为己任。抵家释服后,摅虑征引,折衷校雠,竟其全功。

  黄可润编修无极县志,定有《凡例十三条》,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力主“教养二者为国计民生之大,故编中凡农田、水利、种树、赋役及学校、风化皆提出关键,以备讨探”,因而县志中将有关经济生产内容置于显著位置,详陈实情,提醒人们兴利除弊,扶正祛邪,这在旧志中是不多见的。

  《无极县志》全书十卷末一卷,11方言。卷首有正定知府郑大进等人序言和自序,次舆地图2幅,又次凡例,再次为正编。正编分地理志(包括沿革、疆域、分野、山川、风俗、古迹、社里、纪事)、建置志(包括城池、公署、学校、坛庙、武备、仓廒、牌坊、桥渡、义冢)、祀典志(包括秩祀、群祀)、灾祥志、物产志、田赋志(包括盐引、马政)、秩官志、宦绩志、人物志、艺文志、附录(包括条陈、辩论)

  该书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印行。中宪大夫宋宗元称道:“余观此地邑乘,惟当平湖陆清献(陇其)《灵寿县志》为卓绝。……乃今得同年龙溪黄君壶溪无极县一志而窃喜,陆志之幸获其匹也。”

  

传播民族文化 拓印名帖刻石

  

  光绪《无极县续志》载:“(黄可润)公暇怡情翰墨,尝购快雪堂石刻置署中,旋载入闽。”又称:“高宗纯皇帝(乾隆)御制《快雪堂记》载,快雪堂石刻本故臣冯铨所集,其子孙不能守,鬻于闽之黄氏。敬案黄氏即知无极县黄可润,福建龙溪人。此石在县署一年,乃辇致闽中。至今邑人犹有藏极拓者,录此以俟博古者考矣。”

  《快雪堂碑帖》本是明末清初刻制之无卷数,分5册、末署年月的碑帖,全帖集晋、唐、宋、元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欧阳询、柳公权、宋高宗、颜真卿、怀素、苏轼、黄庭坚、米芾、赵盂頫等21家书法精品,冯铨将其摩集,由铁笔名手刘光旸(雨若)镌字,为有清一代最佳刻帖,名重一时。刻石初在冯铨家,后其子孙析离为二,同归质库,黄可润闻讯,不惜巨金赎之,存放于无极县署西厅。书儒出身的黄可润,能诗会文,还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且有一定造诣,常以一手漂亮的柳体行书,写出一幅幅流畅的古文。而今常与文人学子欣赏品析这颗中国书法桂冠上的明珠。又慷慨解囊,请人拓印数十部,分送社会贤达,弘扬民族文化。拓本虽不精美,但它沾染着无极浓厚的乡土气息,被人视为珍品加以保藏。每逢节日、庙会、集日,允许民众入衙浏览刻石,许多书法爱好者争相瞻赏,借机仿真、临摩、拓印,各社学、义学中也有传抄的,一时传为佳话。同治七年(1868)圣泉书院藏书阁,曾搜藏此拓本;光绪年间,古庄刘春旭、东侯坊李凤阁等家也搜此拓本珍藏。

  一年后,黄可润将刻石千里迢迢运回福建,可见其珍视。但物换星移,人事变迁,黄氏子孙生计艰难,变卖家藏珍物以自活,刻石为福建总督杨朴园(景素)购得,杨知其宝,以贡品呈献乾隆帝,乾隆内府建“快雪堂”藏之,嵌于堂之东西两廊各46石,首加乾隆御笔《快雪堂记》一石。刻石现存北京北海松坡图书馆,即“快雪堂”旧址。每当今人观摩此处蜚声中外的名帖刻石时,莫不为黄可润生时执着地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尚情操而油然起敬。

  黄可润是封建时代一个小小“父母官”,他身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但能体恤民情,关心民瘼,为无极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受到人民群众的敬重和爱戴。当他任满外调时,“士民攀辕送者万人”,民间去思之颂久久不释。黄可润在光绪《无极县续志》和民国《无极县志》都有传;1993年新编《无极县志》亦将其事迹入志,使声名传之后世。

县志有关黄可润的记载

  黄可润(?~1764),字泽夫,号壶溪。清龙溪县壶屿(今龙海市角美镇西边村)人。祖父黄淑孕、父黄文扬,都以孝行为乡里所称道。可润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淳朴谨慎,具有经世才学。

  乾隆四年(1739)黄可润参加会试成进士。先试职满城、行唐两县县事,后相继任无极、大城两县知县,因服母丧离职;期满,先后任宣化、易州知府。在畿辅20余年,每到一县一州,必先访问耆老,探悉地方利病所在,慎思解决办法,人称他通才达识。特别每遇大赈大役,例如饥荒赈济、修筑城垣、防御水患,都亲身实地办事,不敢任凭胥吏操纵。

  在无极县,恰遇荒年。黄可润派人走几千里,买回番薯藤数十万条,教民种在燥地里,番薯熟,得以度荒。又教民窖藏番薯,来春复采藤种植,番薯遂繁衍其地,丰歉无虞。县民大悦,号可润为“地瓜公”。

  在大城县,子牙河通过境内,大水至,洼地被淹。黄可润选壮役坚守河堤,防护惟谨,而自当险处,表示不退。指挥操作,不惮劳瘁。潦水退,高地又苦旱,他又急派人南下购水车,教民照样制作,踏水车灌溉高地。

  每次赈荒,黄可润都稽察有方,不让奸民冒领,因此食品、衣服、药物等实物都能落到实处,惠及穷黎。他积累了长期的赈荒经验,连他邑有灾,上级都令他协助赈务;后来索性总理通州、蓟州等七州县的赈务。他看到百姓有些穷得穿不起衣裤,在风雨中裸着身子,便设法给他们500套衣襦穿。他邑他州的官员也仿效他的做法,由此惊动了清廷皇帝,拨出衣裤5万套给灾民御寒。

  在宣化县时,因宣化是九边的一个要地,城周30里,有不少城垣坍塌了。当时清军正在平定伊犁,队伍过往频繁。黄可润一面应付军需急务,一面又要修筑城垣,本该忙得不可开交,但却指挥若定,措置裕如。他认为北方人体强力壮,舂墙要依靠他们,但活儿不如南方泥水匠师细致,就雇了一大批南方匠人支援北方人修建城垣。版筑土方,北匠主之;砌砖铺址,南匠主之。各用其长,工事遂固。又,城西积沙高于城垛,人爬上沙堆,城中动静,一目了然。他便出资雇工把沙堆整平。沙平后遍种番薯,像在无极县时一样。又种柳数万株,作为防风的屏障。同时引柳川水环注城下,筑“万柳亭”供行人休息。此外,还创建柳川书院以教育郡中士子。

  在易州知府任内,黄可润考阅图经,决心清浚久淤的古河。经过乾隆帝的传问和许可,他主筑大坝一、小坝四,灌良田4万顷,复导水注城濠以卫城,城益壮。乾隆帝很高兴,赐河名曰“安河”。可润在易州还创建泉源书院、凌云书院,以培养人才。

  乾隆二十八年(1763)十月,诏擢黄可润任河间知府。翌年正月,可润未赴任而殁。十月,其子宗度奉父母榇南归。越三年,葬于文圃武山西麓。遗著有《无极县志》、《宣化府志》、《口北三厅志》、《畿辅见闻录》、《壶溪诗文集》。

  黄可润的妻子王氏是贫苦人出身的妇女。当可润当生员时,他读书,她就在旁纺织。可润任无极知县,她带纺车自随,教北方民妇制车纺织,官民如一家。直到可润当易州知府,她依然日夜纺织,至沾寒疾而殁于官舍。(福建新闻网)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泉州站 q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