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8日,我与几位朋友专程前往浙江嘉善县王家村,明代袁了凡先生的墓地拜祭。
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是一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
清代儒学大家曾国藩先生极力推荐《了凡四训》。并在读后,给自己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而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也将此书列为助其一生的四本圣书之一。在他的著作《活法》中,作为人生“六项精进”之一,推荐所有人阅读此书。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理应得到令后人景仰的人物,在拜祭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却带给我内心深深的震撼和思索。
一路未见到任何关于了凡先生墓地的的路标。因为路况不熟悉,所以当驱车到达嘉善县王家村附近时,我们便向路人打听。
朋友向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询问,是否知道袁了凡的墓地。中年男子很明显没有听清楚。问道:“谁?”朋友回答:“袁了凡。”这时那位男子似乎在思考回忆。于是朋友补充说:“是一个名人。”这时对方马上问道:“是做什么生意的?”
这个回答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我们感到愕然!朋友竟一时无语。于是礼貌的向对方道谢,驱车继续前行。而对方也似乎意识到朋友的惊讶,呆呆的看着朋友。然后下意识的向我们摆摆手。
刚才那一幕场景就如同经典的小品。如此短暂且令人回味无穷。车子刚启动几位朋友便不约而同大笑起来。我不禁在想,为什么这个人会问出这个问题呢?至少可以说明两个事情:第一,目前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的确是面临极大的考验。假如了凡先生家乡的人们都不知道他是何人?试问其他地区的人呢?再推展开来。中国人都不知道5000年的文化,不学习传统文化。又怎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呢?当我们以没有时间为由而忽视传统文化学习的时候,当我们以跟不上时代发展为由而蔑视传统文化的时候,功利主义必然抬头!
第二,而当人们开始急功近利,不注重内在道德的培养的时候。“见利忘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原本令人不齿的行为将会变得正常。所以,难怪这个男子会问:“他是做什么生意的?”。因为人们的思想已经被利益主宰。他们会下意识的将“名人”与“生意”“地位”联系在一起。
不久我们便来到王家村。一位村民告诉我们说,是有一个古墓,专门修建了马路。不过墓地修到一半便停下了。我们向着村民所指的方向看过去,但并未见到任何墓地。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一片树林。
我们顺着那条马路前行,但是很快前方便没有路了。我们再次向一位村民了解。这位老大哥告诉我们这便是了凡墓地。我们感到很惊讶,因为与我们想象的名人的墓地的景象完全不同。没有往来瞻仰的人流,没有任何庄严肃穆的装饰和建筑。我甚至认为可能来错了地方。
这位村民大哥示意我们跟着他走。脚下已经没有路了,于是我们只能踏着荒草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前走。村民指着一块墓碑说,这就是。
我似乎被当头一棒!眼前的景象让我完全震惊了!只见一块孤零零的墓碑上面刻着“崇祀乡贤明进士了凡袁公墓”,反面“德配高沈两宜人”。是了凡先生的九世孙召龄所立。墓碑前的两束花早已枯萎。看样子至少是两个月之前有人拜祭所放的。旁边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之景象!
我面对着墓碑双手合十,深深的鞠躬。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内心感到无比的辛酸和难过!我完全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墓地居然会是如此的荒凉!无法与历代王公墓的豪华气派相提并论,亦无法与历史上的诸多名人相比。甚至还不如我们大多数现代人的公墓。
至于为何会如此,自是不言而喻。试问那些有能力的人有几人知道了凡先生是何人?即便知道,在这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年代,试问又有几人愿意真正发心出资,而完全不求回报呢?
朋友也安慰我说,袁公在天之灵看到后人如此虔诚,必会感到无比慰藉。
我暗暗发愿,有朝一日定要为袁公之墓的修缮尽一己之力。只为以此教化更多的人们。为这个功利浮躁,人人自危的时代增添一份福祉。
回到车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要坚守自己的梦想,是多么的不易!但是,我似乎听到冥冥中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通往真理的道路永远属于极少数人。不过其实你并不孤独,因为会有很多智慧陪伴你。走下去吧!”
我的内心突然间变得非常坚定。是的,走下去!我其实并不孤单。
衷心祝愿了凡先生在天之灵得以安息!保佑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苦难众生迷途知返,重新找到回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