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网上皈依在我门下,但是只要起了道名,承继了法脉,就是我的徒弟,当初拜师的时候都让他们考虑好了,我也说过,拜师只有一次,是师父不是师傅,他们给了我肯定的答复,心念一动,竟达九天,在乎的不是形式,而是发愿,这个师徒的名定了就定了,无论俗家出家都在道教约束范围内,除了俗世的约束, 还有道门的约束,犯了错,不仅仅有国法家规的惩罚,还有冥冥中道教的约束与因果,当然,话说多了,其实无非是一颗心,道教有很多规则,这些规则考验的就是人心而已。
以前,我总担心收徒后,没有什么可以传授给徒弟,所以想等到60岁后自己修为我比较高,可以当之无愧的受用“师父”这两个字后再来收徒。另外主要的还是担心徒弟中会有借着我的名做一些有违道规的事情,现在想想:道门广开的时候,难道还要写上只许好人入内不准坏人进门啊?如果做了错事就逐出师门,那么是不是让他一错再错,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崎岖更阴暗呢?不逐出师门,改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我们能因为一时的错误,而绝了他人的向道之心!
还有一点,我现在做的是道家养生培训,毕竟不在庙门内,除了练功就是教学,总觉得时间不够用,道家的经典无法用心研读,也就无法给到徒弟身心灵的完全皈依,这些请有意向拜师的慎重考虑。 宗教信仰不应该局限在一年两年,五年十年,而是放眼五十年一百年一千年,看的更长远一些,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承担我们的责任,或许这个责任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把我们破碎的传统文化体系逐步重塑起来,或许恢复不了原来的样子,但是至少我们能够有一个标准和信仰的约束。
不可否认,一些宫观或者师父有这样那样的条件,但是,真正拜师入道,需要的就是心,无论怎么方式的皈依,都是皈依,都是道门弟子,不在乎形式,不在乎外在,你需要寻觅的是自己真正的内心。
如果你做错了事或者现在正在做错事,入道就给你加上一个枷锁,如同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说法,你需要的是慢慢控制自己,把自己心中的恶慢慢关进道德的笼子里。 恶中有善的萌芽,会不断督促我们改正
如果你愿意行善向善,那么,入道就给你增加二只遨游天下的翅膀做个快乐的鸟人,hhe,我邪恶了, 善上更有善的动机,那么我们可以更好的帮助到其他人。
如果你觉得自己知识不够,可以跟道友们学习,可能一个道友不愿意或者没时间跟你探讨,就多找些道友,可以学习更多,当然不要被骗。
如果你觉得自己贫困没资格拜师,那么我告诉你,很多高额的拜师费都是骗人的, 拜师磕头要拜师礼的,哪怕网上皈依,以后见面也应该有这个礼数,但是师父也要回给你见面礼,是个相互的过程,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不在乎金钱的多少,是个礼节。
因为敬而畏,敬重先贤的对道教文化的集成,敬重他人对道教的弘扬与承继,敬重他人的善良与真实,低下头,不仅仅是叩拜神灵,还要审视自己的内心,或者说叩拜神灵的同时,审视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善恶与好坏,正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无缘无故的事情,也不存在无缘无故的坏人,这几天说的邪教,我们也很愤慨,但是也应该深深自责,我们做的不够,我们宣传的正法不够,无论佛教还是道教,都做的不够,当一些人找不到正确的信仰的时候,当因为人的好坏而区分缘分的时候,当因为个人好恶而拒绝他人入道的时候,当因为各种原因对人生迷茫的时候,当因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容易被邪教所诱惑,被迷信所诱惑,如果说要真正弘道,真正信佛,应该从宏观的角度,让更多的人认识正信。
图:一路走来,玄缘子的成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道士姐姐玄缘子能够传授给您的道学及养生相关知识:
1.道家经典《道德经》古代先贤的思想
2.道家养生功法及武当拳功(太极拳、太极剑)
3.八卦象数疗法及八卦点穴
4.玄緣和心功
5.养生气功
6.数字能量学
7.讲师气质的培养
8.中医基础理论
所以,还是那句话,道门广开,不在于条件,而在于心,道学广博,不在于书籍,而在于心,向善向道,有寻求完善自己的动力,有让自己受到约束的想法,均可入道。当正信的朋友们更多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多迷信出现,就不会有那么多邪教给我们的生活增加那么多的苦难了。
佛教讲无欲、道教讲无为、佛教讲放下、道教讲看开,入道,在于你,这个道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只要找到你真正的信仰,做到不迷信就好,找到你的引路者,找到你的修行同参,一起前行,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傻来一起闹,人生就这么简单,信仰就这么简单,不要把信仰看太轻,也不要太信仰看太重,看的简单一点,单纯一点,保持自己一颗明智的心,让自己低头叩拜下去的时候不失去本心,让自己抬头起来的时候能自尊自信,无论你选择信仰道教还是选择信仰道教,我都尊重你的选择。别人不收你、那你被各种条件吓怕或者你找不到适合的师父,可以找我,我帮你介绍最起码靠谱点的朋友吧,当然,他们也有缺点,你也要学会包容。
心中有正气,万邪不侵,胸中纳自然,天地包容。拜师没条件,也有条件,就在于你的心而已。
图:尊师重道--拜师礼仪是少不了的
拜师八不收 自轩辕氏崆峒拜师学道以来,玄门拜师已有5000多年历史了。可谓历史悠久。拜师分两种,一种是拜师出家,一种就是拜学师,就是我们所说的拜先生,这是两回事。
出家时(或者刚入道门皈依时)拜的师父称为拜本师,也称恩师,也叫师父,就是事师如父。这也就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由来。道教认为,入道修道是第二次投胎,这时拜的师父,如同再生父亲,所以我们称为“师父”。一般情况下拜师的时候,师父会选择一个好日子,做一个道场,举行正式的收徒仪式,然后师父赐徒弟道名,成为某派第多少代弟子。全真道冠巾科仪序中,提到“倘有出家时本师未请冠巾,而本师远游他方,或已羽化,可专拜学师,傍设本师牌位,遵科冠巾,亦无不可,切不可更改本师与己后取之法名。”可见本师的重要性。
但是,修道是一个很长远的事情,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知识需要了解,这就需要学习。一般修道三年后,经得住师父的考察,相当于考试合格,师父会给弟子举行“传度”仪式,表明正式成为道士了。然后就鼓励弟子下山,参访名师,寻访大道。下山后寻访的名师,可以向其学习,这就是“拜先生”,就是人们说的“拜师傅”。和“拜师父”意思上有些区别。
这个师傅,就是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也。“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中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的“师傅”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是老师。
拜师父如同睁眼投胎,一生只拜一位,先生(老师)可以拜多位。自己的师父(度师)即是自己的亲师父,一生只能是一位。如果日后看到哪位有名的高道后,又跑去拜人家当师父,则会被认为属于不孝,每逢参学参访,冠巾受戒(正一则为传度授箓)之前也是须要征求自己师父同意的。而作为师父在收徒之前,若知道此人已有师父,那就断不可再收此人为徒弟了,只能收为学生。
以下为道教拜师的注意事项:
1、很多人都在问师父怎么找?皈依道教的师父必须是国家认可的道教教职人员或修为较高的道教弟子(包括皈依弟子),一般是当家道长,或高修大德,多数看与师父的缘分。
2、现在社会上很多“名师”请大家眼睛放亮点,多数是骗财骗色或没什么水平的。自己先多积善行德吧,有机缘的自会相遇,师也要考虑个人的人品、德行才会收的,随便乱收的估计你学不到真东西,又花钱。
3、道家讲究正统传承法脉,千万不要学那些邪法,不是心志变得更加狂妄就是变得更加贪欲,最终没什么好下场。[正统法脉需经师傅开坛上祈上界并上表入道疏文,有了这个你才会得到师父及祖师爷的承认]。
4、现在大多数的道观、寺庙里的所谓“高人”其实都商业化了,有水平的很少。(当然也有一部份高人隐藏其中,不过看个人机缘了)
5、道家中人也要学到一定的层次后,经他本人所属的道观或师父允许后,才能收弟子的,也不是一般的道家中人随意可以收的。
声明:要拜明师,自己先多积善行德,有机缘的自会相遇,师父也要考虑个人的人品、德行才会收的,随便乱收的估计你学不到真东西,又花钱。
《道教拜师八不收》
一、心不信,不信大道,
好奇遊戲,為徒虛名者不收。
二、心不逆,忤孝背義,
悖負親長,叛辱家國者不收。
三、心不正,只求神通,
搬符弄咒,妄求神鬼者不收。
四、心不純,好求名利,
蠱惑眾生,以術恣欲者不收。
五、心不善,不憐弱苦,
害傷人物,行惡為非者不收。
六、心不定,輕浮狂妄,
不待傳承,持竊道法者不收。
七、心不堅,不耐苦行,
學而不修,虛耗光陰者不收。
八、心不固,學道不專,
好參外道,三心二意者不收。
如有上面有三点没有做到者,自行,走人,耽误您老的时间,误了我的名声。
师徒之缘本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也是双向选择,弟子要经过师父的考验,同时也要选师父的人品修为,彼此珍惜!
拜师仪式拟定时间:
2016年10月22日(黄道吉日)